癌症引起关注还有癌症引起的脚疼是怎样的疼

2024-04-08 16:07:25
骨肿瘤最新治疗方法 > 肿瘤治疗方法 > 癌症引起关注还有癌症引起的脚疼是怎样的疼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引起关注,以及癌症引起的脚疼是怎样的疼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仅一年,中国406.4万人患癌!西安交大连出癌症防治硬核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国家癌症中心于2022年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根据《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2016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数达406.4万,相当于每天超1万人被诊断出癌症,每分钟有8个人患癌。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共同难题。2023年2月4日,是第24个世界抗癌日。作为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多种癌症的防治方面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图源《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

发表《热疗-免疫联合治疗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热疗是一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癌症治疗手段,主要通过提高全身或肿瘤组织的温度,利用热作用及其继发效应来治疗恶性肿瘤。2023年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光子学与传感研究所杨哲、田中民教授团队受邀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综述·临床肿瘤学》(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IF:65.011)发表题为《热疗-免疫联合治疗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Thermal immuno-nanomedicine in cancer)综述论文,系统阐述了抗肿瘤热疗-免疫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纳米药物助力该联合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交大生命学院杨哲副教授,高迪副教授及西北大学化工学院赵婧副教授,第一单位为西安交大生命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防治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占恶性肿瘤的5%以上,尽管HNSCC的诊治目前已有相当大的进展,但疾病总体生存率并没有得以改善,究其原因与HNSCC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特性有关,但具体的生物学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异常的脂质代谢是包括HNSCC在内的许多癌症的标志性特征,肥胖和血脂升高都是HNSCC的危险因素。然而,HNSCC中涉及的脂质代谢依赖性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李锦峰团队通过阐释HNSCC细胞生长转移的机制,为HNSCC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从而提升HNSCC的防治水平。研究成果以《SQLE表达上调可以促进头颈鳞癌的恶性进展》(Upregulation of SQLE Contributes to Poor Survival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为题,发表于《国际生物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在功能材料的肿瘤高效靶向递送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功能材料的高效靶向递送是肿瘤等疾病实现精准治疗的关键。大量相关研究表明,纳米递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功能材料的血液长循环时间从而提升诊疗效果,但递送过程中材料的过早泄露和非特异性靶向极大限制了递送效率,亟待开发新型策略加以克服。针对以上关键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吴昊研究员团队、第二附属医院马小斌副教授团队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李源培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利用硼酸酯键的“需求性”响应释放纳米递送策略,进一步依据策略构建新型递送系统(PO-PB@SPIOs),成功限制了材料递送过程中的过早泄露并实现功能材料“需求性”的靶向投递,显著延长材料的血液长循环时间,极大提升材料在卵巢癌组织的富集效率,从而在实现对在体卵巢癌小鼠模型的高特异性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NIRF)、核磁(magneticresonance, MR)成像诊断,并在诊断基础上实施精准光热治疗达到80%的卵巢癌治愈率,其中避免材料过早泄露的特点使递送系统整体展现出优异的生物安全性。

这项工作表明,利用硼酸酯键的“需求性”响应释放纳米递送策略能够在有效提升递送效率的同时兼顾安全性,为未来设计构建面向临床应用的诊疗材料递送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新策略。该项工作以《具有刺激响应释放性能的“需求性”靶向纳米诊疗策略用于提升癌症组织的材料递送效应》(On-demand targeting nanotheranostics with stimuli-responsive releasing property to improve delivery efficiency to cancer)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论文第一作者为课题组科研助理卢宏伟、硕士研究生徐徛(共一)和陕科大杨金帆副教授(共一),西安交通大学吴昊研究员、马小斌副教授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李源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产权单位。本项工作具有开发新型药物纳米配方的巨大潜力,相关产品已经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提出指导中国癌症病人免疫疗法用药决策的突变负荷阈值精确优化方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抗肿瘤疗法,大量中晚期、转移性癌症患者从中受益。判断一名患者是否适用免疫疗法的核心指标是肿瘤突变负荷(TMB)。在临床实践中,针对不同的癌症,一般有不同的TMB阈值;若患者的TMB高于阈值则建议用药。然而,如何立足中国癌症病人的特点,准确、全面地获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TMB阈值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信息管理与数字健康研究团队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设计了一套面向多癌种、多分组、多终点的TMB阈值精确优化方法及其对应的通用统计学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在分析队列数据时产生的严重样本间偏差,研究人员基于机器学习理论解释了偏差构成因素,并首次通过基因区间的分类集成框架有效控制了样本间偏差,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度。近期,上述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免疫学领域权威期刊《免疫学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知名期刊《遗传学前沿》(Frontiers in Genetics),并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开发出子宫内膜细胞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子宫内膜癌细胞学筛查存在病理医师缺乏、诊断难等痛点及难点。基于长期子宫内膜细胞学研究积累,西安交大一附院妇产科李奇灵教授团队在2018年开始和西安交大自动化学院钟德星副教授团队合作,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26,880个子宫内膜细胞patch进行训练,并在11,520个patch的测试集中进行测试。训练集可达到100%的准确率,测试集获得了93.5%的准确率、92.2%的特异性和92.0%的敏感性。并开发了子宫内膜细胞医学图像分析软件,结合李教授前期发明成果转化的子宫内膜取样、制片系统,形成了准确、快速、自动识别的子宫内膜细胞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可大幅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提升病理医生工作效率,适用于大规模开展筛查和诊断工作。

2022年8月26日,该研究成果以《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细胞群落病理诊断系统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Clinically Applicabl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System for Cell Clumps in Endometrial Cancer Screening via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为题,发表于肿瘤学1区杂志《癌症》(Cancers)。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西安交大医学部硕士生李清、西安交大自动化学院博士生王瑞洁,通讯作者为李奇灵教授钟德星副教授。2022年8月初,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司组织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单位名单揭晓,“子宫内膜癌细胞学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成为陕西唯一入围“智能辅助诊断产品”方向的项目,标志着本项目在子宫内膜筛查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面的创新突破获得了国家级认可

在ESD相关溃疡快速修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观念的兴起与内镜技术的不断开展,ESD等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技术已成为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巨大息肉粘膜下隆起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ESD术“人工溃疡”成为最常见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呕血、便血等症状。目前,对于ESD术后“人造溃疡”的治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亟需寻找毒性较小、作用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适合全消化道粘膜损伤的新型治疗方法。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西安交大一附院消化内科和水祥主任团队与重庆大学蔡开勇教授团队合作,基于胃肠道特殊的生理环境和ESD术后创面的病理微环境特点,设计了一种包裹载姜黄素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GelMAc/PVAMA水凝胶。成果以“Biocompatible, adhesive and stable GelMAc/PVAMA/MPDA@Cur hydrogels regulate immune response to improve 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induced gastric ulcer healing in vivo” 为题,发表在生物材料权威期刊AppliedMaterials Today。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张旭博士和美国杜克大学和野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和水祥教授任牡丹副教授和重庆大学蔡开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第一和通讯单位。

在肝内胆管癌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为解析肝内胆管癌发展不同时期肿瘤组织内部的动态异质性,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自动化学院叶凯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李蕾教授团队建立肝内胆管癌小鼠模型,采集时序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整合多维组学数据,分析验证了调控肿瘤异质性的关键调控网络、早期起源细胞、关键驱动基因、内皮纤维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相互作用。本研究报道的多种关键细胞类型和驱动基因提升了领域对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及瘤内异质性的认识,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该研究成果以“基于单细胞转录组的肝内胆管癌起始发展细胞异质性研究”(Cellular heterogeneity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during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为题,发表在《肝病学》。西安交通大学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自动化学院王庭杰博士生与华中科技大学徐传瑞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叶凯教授为末位通讯作者,李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肝星状细胞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肝内胆管癌是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刘青光教授研究团队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荷美尔研究所Ningling Kang教授研究团队、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胃肠研究室Vijay H. Shah教授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创新性发现PD-L1通过调节TGFβ受体I(TβRI)和TβRII促进肝星状细胞转变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另外这项研究还建立了肝星状细胞特异性缺失PD-L1的转基因小鼠,通过把胆管癌细胞移植到这些小鼠的肝脏,发现肝星状细胞特异性缺失PD-L1后,胆管癌在小鼠肝内的生长明显受限。

2022年2月8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细胞通讯》(Cell Reports)发表,论文题目为《PD-L1通过对TGF-β受体I和II有选择性的不同机制促进肝星状细胞的肌成纤维细胞活化》(PD-L1 promotes myofibroblastic activation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 by distinct mechanisms selective for TGF-β receptor I versus II)。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孙联康博士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刘青光教授涂康生副研究员为参与作者,VijayH.Shah教授与NinglingKang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防治癌症、改善癌症预后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者的使命。接下来,西安交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将继续创新探索、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凝心聚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力争在癌症相关领域的疾病诊治、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福建卫生报、肿瘤医学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11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