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病人白细胞升高,以及癌症患者白细胞高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作者 | 朱曼
单位 | 安阳市肿瘤医院检验科
前 言
血常规是一项在临床广泛开展的检验项目,白细胞数量和分类是诊断疾病尤其对恶性血液病进行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基本指标。
案例经过
患者男,63岁,以“双侧颈部肿物一年”为主诉,被我院头颈外科收治入院。
患者1年前发现双侧颈部肿物,无痛及其他不适,半年来颈部肿物逐渐增大、增多,近日来院就诊。
查体:双侧颈部可触及多发约2.0㎝×2.0㎝×1.5㎝大小淋巴结,质硬,欠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活动。其余未见异常。
彩超报告提示:双侧颈部多发异常淋巴结,建议穿刺活检。
针吸报告:涂片见大量的增生淋巴细胞。患病以来,饮食正常,睡眠正常,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入院后完善其他检查。
当日血常规震惊了我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白细胞飙升到205.3×109/L。
我们手工做了血涂片,显微镜下复检,结果与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相符合。升高的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镜下淋巴细胞均为成熟淋巴细胞。遗憾的是没能妥善保留该患者的血涂片。
我们追踪了该患者其他的血液检验结果,未发现异常。发出血常规报告的第二天,该患者就转至我市综合性医院血液内科就诊。
案例分析
中国成年人群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区间为(3.5~9.5)×109/L。白细胞计数结果有明显的生理性波动,如早晨较高,傍晚较低;餐后较餐前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升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吸烟亦可引起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病理性升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传单、乙脑等),组织损伤(外伤、手术),急性大出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代谢性中毒等。
全国临检操作规程要求(第四版):白细胞首次结果<4.0×109/L或>30.0×109/L就需要进行涂片复检。
成人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外周血淋巴细胞>4.0×109/L时即为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高见于感染性疾病(某些病毒感染),组织移植术后,肿瘤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急性变,淋巴瘤等)等。
在本病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针吸结果,基本确诊为淋巴瘤。淋巴瘤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飙升。
总 结
在肿瘤专科医院,有的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1.0×109/L;有的患者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后,白细胞计数>20.0×109/L;有的患者在癌症晚期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30.0×109/L且持续多日。
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但是白细胞计数>200.0×109/L的现象只有在课本上圈定某些疾病的白细胞计数范围时见到过。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反应不尽相同,临床医生对患者要做到个体化治疗,我们检验医师也要认真分析每一份报告,服务临床,造福患者。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系或多系成熟髓系细胞过度增殖伴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风险增高。经典的费城染色体阴性MPN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骨髓纤维化(MF)。长期以来,对MPN的关注更多在于疾病本身以及致死性的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等。但近年来,随着对MPN认识的不断深入,包括症状负荷在内的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协助指导患者的诊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撰文 | 石大雨、江倩
PRO是指直接来自于患者的关于健康状况的报告,包括疾病症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西方国家已有多项研究评估MPN患者的PRO,涉及症状负荷、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治疗满意度等多个方面,但这些研究中对PRO影响因素的探究相对缺乏。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MPN患者PRO的研究较少,且少数有中国参与的全球多中心的研究也发现中国与西方MPN患者PRO特征有所不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医保政策、治疗策略和人文主义可能会造成MPN患者PRO的差异。
为此,在肖志坚教授和全国多家医院216位专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牵头设计了一项全国多中心的MPN患者PRO调研,以评估中国MPN患者的PRO特征,包括患者症状负荷、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治疗中的困难、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并探究相应的影响因素。本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Leukemia & Lymphoma》杂志。
研究一共纳入了1589例MPN患者,来自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的128家大型医院,其中1500例患者可供分析,包括707(47.1%)例ET、316(21.1%)例PV和477(31.8%)例MF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670(44.7%)例,中位年龄55岁(范围:18-99岁),中位患病时间16月(范围:0-336月)。978(65.2%)例患者有≥1种合并症,617(41.1%)例患者有合并用药。521(34.8%)例患者报告脾大。驱动基因突变方面,943(62.9%)例患者报告JAK2基因突变阳性,包括926(61.8%)例V617F突变和17(1.1%)例外显子12突变;158(10.5%)例CALR突变阳性;17(1.1%)例MPL突变阳性;224(14.9%)例为三阴性突变。ET和PV患者中接受羟基脲治疗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7.8%和39.2%,而MF患者中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比例最高,达34.8%。所有患者中位每年自付花费为10,000元(范围:0-35,000元)。对ET、PV和MF三组患者比较发现,ET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诊断时年龄更小,MF患者中脾大比例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