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结肠癌症晚期死亡八个过程,以及癌症死亡的症状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随着我们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的变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并成为发达地区发病率的第二位。不仅仅发病人数增加,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随着而来的是越来越差的预后。肿瘤常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为早期癌症的病人治愈率可到90%,但中晚期癌症,经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5年生存)却可能只有30%。那么为何我们很难做到早期诊断。因为从一个肺癌细胞增殖成为CT\MR上可辨别的1cm肿块是已历经5年之久。此外早期肿瘤不侵及周边脏器,未引起堵塞、疼痛,很少有症状提醒我们去检查,因此定期体检十分有必要,尤其对于40岁以后的中年人。因癌症发生的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且40岁后癌症发病率迅速上升。
结直肠癌主要的表现是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改变,消瘦等,但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时,则表明肿瘤已经变得较大了。目前结直肠癌的检查方法很多,例如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125),糖类抗原(CA-724)等,钡餐下消化道造影,CT、MR,大便潜血、粪便免疫化学实验,肠镜等。但肿瘤标记物CEA,CA-199相对对肠癌敏感,但并非所有肿瘤均会出现异常,且非特异性肠炎,胰腺炎等也可以引起其升高。早期病变钡餐下消化道造影,CT、MR均不能有所显示。因此目前诊疗指南较为推荐用于筛查的有粪便免疫化学实验、肠镜等。
大便潜血检测是筛查大肠癌的重要方法,在消化道出血量达5ml,潜血试验就可阳性。以前是用的FOBT(愈创木脂便潜血试验)检测结果易受检验物质不稳定及出血量的影响,现已被FIT(粪便免疫化学实验)取代,其假阳性率较FOBT低,且对结直肠癌及腺瘤敏感性更高。最新CSCO推荐该项检测是无症状健康人群肠癌筛查的I级推荐,指南推荐连续3次免疫法大便隐血试验,来降低肠癌的漏检风险。部分专家经一些大样本量的回顾分析汇总后,提出FIT可作为拒绝使用结肠镜检查的高风险患者亚组或家族的替代性非介入检查方式。但其在晚期瘤变中准确性较低。
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基于DNA的肠癌筛查技术(FIT-DNA),是欧美国家、亚洲一直研究的方向。目前国内也已开展该项目的研究,其原理是利用排出的大便与试剂盒内试剂发生反应,检测分析大便中的血红蛋白、基因变异及基因甲基化情况,综合分析肠癌风险。听起来比粪便免疫化学试验好像更靠谱,并且只要将大便装入盒中,不存在其他痛苦,人们的接受度相对肠镜而言更高。但是该项目目前只是实验阶段,并未投入临床应用。不过实验结果令人欣喜,FDA批准的在1213例病例有效病例的临床试验,可检测出86.35%的可根治I/II期肠癌,并且该项目也已被纳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随着国家卫生部对癌症的筛查的重视及资金投入、大量样本的实验,或许我们可以期待这种无创、简便而又较高准确率的检查方法。
结直肠镜,不仅可以直观的看见肠道内粘膜情况,还可以直接用于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所以指南推荐对于50-74岁的患者也可以直接选择肠镜作为首次筛查的方式。如果阴性,也没有高危因素则可以5年后再做肠镜,而对于在此5年内如果有不适症状则再次肠镜检查也来得及。但对于有高危因素,例如结直肠腺瘤、炎性肠病病史或结直肠癌家族史者,目前指南推荐每年一次肠镜检查。
大肠癌早期、局部进展期、晚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90%,70%,12%,因此早期发现肿瘤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极大,而现代生活节奏快、高脂饮食及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人群更需警惕肠癌,定期体检。
大家好,我是肿瘤专科医生潘战和。今天来聊一个比较沉重但又无法避开的话题,关于临终和死亡。
有人问,癌症病人到最后离世时会经历什么痛苦?
通常一说到癌症,各种可怕的画面就会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认为得了癌症的人是各种痛不欲生,癌症病人到最后肯定都是痛死的。
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不可否认,不少癌症病人都会有疼痛,尽管有镇痛药物和措施,但能做到完全无痛离世的病人并不多。
但不能认为癌症病人最后都是痛死的。事实上,由于疼痛直接导致死亡的极少见(满级疼痛导致疼痛性休克),多数癌症疼痛可以得到有效减轻(当然也有极少数顽固难治性疼痛但很少,多少还是能减轻一些),反而是其他“痛苦”想要缓解相对较为困难(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安乐死的需求。有的人可能会说,那为什么不允许实行安乐死?这可太复杂了,涉及太多问题,是需要立法的,全世界仅有极少数几个国家/地区真正立法允许实施。)
癌症最终都死于多器官衰竭。但这是病理生理过程,是死亡必经阶段,讨论这个并没有太多意义。要关注引发心肺衰竭和多脏器衰竭的原因,就癌症来说,随着癌症的生长发展,扩散转移,各组织器官功能迟早必然功能衰竭,无法正常运转,死亡就来临了。
剧烈疼痛并不是癌症患者最后必然会都经历有的,有的癌症病人直至走的那一刻,都没有什么明显疼痛。癌症病人临终阶段会有什么症状,不同的病人表现不一样,要看是什么癌症,有哪些部位转移……
有的病人有疼痛(程度不一)。
有的病人则是胸闷气促,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
有的病人由于肚子里的肿瘤长得很大,或者腹水而腹胀难耐。
有的病人则会出现持续的恶心乃至呕吐。
有的病人会处在持续的厌食状态,完全没有食欲。
有的病人是无法缓解的乏力感。
也有的病人是慢慢消耗,走得时候并没有特别的痛苦,很平静。甚至有的病人已经昏迷状态,那他什么都不知道,有痛苦,但他感受不到,当然就是“无痛苦”。
......
除了后一种由于昏迷状态,病人已经感受不到痛苦,大多数情况下癌症病人还是会经历各种不适和痛苦,从医学的角度,安乐死确实非常必要。但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非医学问题太大,并不是医生所能决定的。有的人甚至可笑的认为是医生不肯给病人安乐死。
目前阶段,还是尽可能做好临终的照护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治疗肿瘤,所谓的“积极”干预,“好心可能做了坏事”,徒增病人的痛苦。要做的是尽可能通过适度的医护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让病人在最后的时段尽量少一些痛苦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在普通病房并非最佳选择,如有条件尽量到专门的临终照护机构比如宁养院)
家属至亲的陪护,心理照护,尽可能多一些肌肤接触,如握手、亲吻、按摩四技、梳头等,肉体之痛能减少的有限,心理抚慰方面尽量做得好一些。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向死而生,回归自然。
结肠癌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居世界第三位。近日,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科一区成功完成通过采取微创技术治疗了乙状结肠癌,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什么是乙状结肠癌?下面就请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微创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氩氦刀、冷冻消融以及中医中药为主的肿瘤科一区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彭齐荣教授和大家聊一下关于什么是乙状结肠癌?乙状结肠癌是发生在消化道乙状结肠的恶性肿瘤,是属于结肠癌的一种,其位置位于降结肠和直肠之间的一段结肠。早期症状大多较轻或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和腹胀。中晚期临床表现为持续腹部不适、隐痛、腹胀、便秘、便血。一般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后期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
3月8日上午10点左右,一名85岁男性患者来我院就诊,主诉“左下腹隐痛带血便4个月,排便排气3天,当时左下腹剧痛8小时”。入院后,被诊断为“乙状结肠癌晚期、肠梗阻、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多发性转移性肝癌”。
当天下午,在制定了完整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为患者进行了微创乙状结肠造术。术中发现多个乙状结肠癌灶,近端癌灶坏死,穿孔约0.6cm×0.3cm,远端癌灶完全梗阻。肝脏多发性转移癌,盆腔腹腔严重感染,术中冰冻为“乙状结肠腺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手术顺利完成。病人手术后恢复良好。
彭齐荣主任介绍,乙状结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治疗以微创为主,主要用于控制肿瘤的发展和恶化。这种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排便变化、腹部包块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同时,彭齐荣主任还表示,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是做好术后恢复的基础,既要保证人身安全,又要考虑老年病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更能显示其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