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基因检测靶向治疗,以及癌症的靶向治疗与单克隆抗体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你有被医生宣判过死刑吗?王瑛在2003年查出肺癌晚期,当时医生很遗憾地告诉她,生命可能只剩下不到3个月了。结果如今已经18年过去了,当初治疗她的医生都因为肝癌而去世了,她却依然健在。
刚查出肺癌的时候,王瑛只有41岁,诊断为“右肺腺癌伴两肺及第五胸椎骨转移”,很多人都认为她可能撑不过3个月,但是为了争取一线生机,王瑛对自己使用了超剂量的药物治疗,放疗和化疗同时进行,在治疗的过程中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好在付出是值得的,经过10个月的努力,她的病情稳定了,肿瘤也缩小了。
但是2005年,不幸再次发生,这次肺癌发生了脑转移,她再次被医生宣判了死刑。但是王瑛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历经数次放疗和化疗,还有那时刚刚兴起的靶向治疗,王瑛再次挺了过来。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的靶向治疗在中国还处于初步试验阶段,对于疗效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王瑛还是毅然决然地成为了中国第一批使用靶向治疗的患者,她认为即使自己不能从中获益,至少也要为医学做出一些贡献。
通过基因检测,王瑛检测到了EGFR基因突变,开始服用靶向药。这些年不断地通过正规治疗,尤其在是靶向药的帮助下,王瑛带瘤生存至今,成为了肺癌的超级幸存者。
像王瑛这样因为靶向药而受益的患者还有很多,毫无疑问,靶向药的出现,改变了无数癌症患者命运。
一、什么是靶向药?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面对癌症不再束手无策,现代医学有许多对抗癌症的手段,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作用的原理是杀死患者体内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但是药物进入人体后无法分辨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区别,只要是快速分裂的细胞都会成为它的“攻击对象”,这就是许多患者在化疗之后身体没有好转反而变差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就想,能不能设计一款能够分辨癌细胞的药物?于是靶向药就出现了。同一个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基因是不同的,靶向药就是基于癌细胞基因变异的特征,在分子水平上制作出来的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具备特异性和一对一的针对性,在进入人体后能够精准地杀死癌细胞,比起化疗,靶向治疗的副作用要小得多。
现阶段的靶向药根据药物的分子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化合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们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肿瘤细胞内部酶产生的原理来制作的。
靶向药作为治疗癌症的新型药物,是否能彻底治愈癌症还是一个未知之数,但是它的出现确实帮助许多患者重回家庭,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在靶向药面前,癌症就像是一个可持续治疗的慢性病,帮助患者实现带瘤生存的目标。
二、为什么靶向治疗的推广效果这么差?
靶向药对于患者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效果如此显著的良药为什么生活中很少听到?医院为什么不推广开来,让更多的癌症患者从中受益呢?上面的内容提到了靶向药的治疗原理,它是基于基因和分子水平的药物,它在临床治疗之前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考察,而且最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肿瘤都有靶向药。
1、以靶点为指征
靶向药的使用是需要患者自身满足条件的,也就是基因突变,医生们称其为靶点。如果患者没有检测出基因突变,或者没有针对该靶点的治疗药物,那么是不适合进行靶向治疗的。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肿瘤专家Vinay Prasad博士曾经研究过美国有多少癌症患者能受益于靶向治疗,结论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JAMA上,结果显示,超过90%的患者肿瘤测序结果并没有检验出相匹配的突变,估计不到16%的患者符合使用条件。
2、每个人治疗效果都不同
即使同样存在靶点的患者,在使用靶向药之后治疗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靶向药能否起效,效用达到什么程度都要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而且很多靶向药只对部分患者有效。
3、有副作用和耐药性
靶向药虽然是基于分子水平,但是它也有副作用和耐药性,这种药的副作用和疗效相比并不算严重,主要副作用是皮疹、腹泻、皮肤瘙痒,数据显示,因副作用停药的情况大概是3%,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忍受。问题出在耐药性,靶向药本来就是患者们对抗癌症的最后一道关口,一旦出现耐药性,有限的靶向药类型也让患者无药可选,而且肿瘤有可能反弹疯长,此时只能不得已采用化疗手段,对于患者形成的心理和身体双重打击往往是难以承受的。
三、第4代靶向药有望出现
第三代靶向药在临床应用中已经逐渐显露出新的问题,临床数据显示,三代靶向药只有70%的有效率,虽然副作用较小,但是患者使用一年就会逐渐产生耐药性,而现阶段还没有相应的药物解决其耐药机制。
在这种困窘的状况下,2021年第112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简称AACR,顺利开幕,作为全球癌症领域的尖端力量,该年会公布了第四代EGFR靶向药——BLU-945的相关数据,让人们看到了打败癌症的新希望。BLU-945在细胞模型试验中疗效良好,单独使用此药物可以使肿瘤保持稳定或持续缩小,而联合奥希替尼则能够使肿瘤迅速缩小至消失。
除此之外,AACR还公布了两款第四代ALK抑制剂,NUV-655和TPX-0131,可以用来解决患者因使用靶向药出现ALK G1202R突变而产生的耐药性。实验结果表明,NUV-655和TPX-0131分别有强大的入脑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这些药物的出现说明癌症专家们持续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而且这些效果显著的四代药物非常有希望步入临床,为患者们带来新的希望。
面对癌症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要保持强大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因为虽然癌症的病情在不断变化,但是致力于肿瘤领域的专家们也在不断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患者们使用的救命良药也会继续更新。
参考资料:
[1]《靶向治疗耐药了怎么办?四代靶向药快来了!》.癌度医学部.2021-04-16
[2]《肿瘤靶向药那些你不了解的事,这里都有!》.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2021-01-25
[3]《给她治癌的医生都因癌去世,肺癌晚期的她却笑着活了16年!》.文汇报.2018-12-1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郑士奇
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制造多达数十亿种抗体,每一种抗体都对应着一个特异的标靶,比如某种毒素、细菌、病毒以及肿瘤细胞。抗体可以和这些标靶结合,并释放出信号,然后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消灭。
抗体的这一特性迅速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用抗体的这一特性,来治疗几乎所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得到一种只针对对应的疾病,并且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特异性抗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怎么样制备的呢?科学家们发现抗体是由 B 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是产生的,用特定的抗原对模式动物(例如小鼠或兔子)进行免疫,能获得我们做需要的抗体,比如,用灭活的流感病毒来免疫模式动物,获得针对流感的抗体。但是由于正常的浆细胞无法无法被培养,如何实现抗体的大规模生产一度成为困扰科学家的难题。直到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现。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肿瘤, 它在人体内可不受控制地无限增殖. 保持了浆细胞高效率分泌抗体的特性,剑桥大学的实验室的科学家乔治斯·科勒(Georg Köhler)和色萨·米尔斯坦( Cesar Milstein)想到了将分泌单一抗体的浆细胞与多发性骨髓瘤融合,并利用瑞士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尼尔斯·杰尼(Niels Jerne) 开发的一种可以筛选分泌单一抗体浆细胞的方法,培养出并分离出了第一代杂交瘤细胞。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多发性骨髓瘤自身也会分泌抗体,培养出的杂交瘤细胞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中会不会掺杂骨髓瘤分泌的非特异性抗体呢?
科学家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经过筛选,他们很快就分离出了一类不会分泌抗体的多发性骨髓瘤,很好的解决了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抗体混杂的问题。
终于,在1986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莫罗莫那-SD3,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开启了药物治疗一个新的征程,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时代来临。
作为一类划时代的药物单克隆抗体有哪些优点呢?1、特异性
针对特定的单一抗原表位,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表现为特异性结合、选择性杀伤靶细胞、体内靶向性分布,具有更强的疗效。
2、安全性
由于单克隆抗体只针对靶细胞,对机体其他细胞影响不大,相比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3、多样性
不同的单克隆抗体结合不同的抗原表位,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研制出不同的单克隆抗体。
当然,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1、制备技术复杂,制备过程费时费力,研发成本高,导致药品价格也相应较高。
2、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一种单克隆抗体只能用于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的治疗。
3、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强度相对较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才能不断完善甚至发现其新的价值。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克隆抗体也必将在未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药剂科 刘丽亚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