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阳性和阴性,以及阴性是什么意思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发生在石家庄市长安区高营镇高营社区的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名男子站在客房的中间位置,给一群年轻人开会。
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开会内容震碎了三观:“阳性了不要怕,就是个感冒,我有办法摆平给你变成阴性,方舱医院介绍一个人进去奖励3500元,因为放舱医院没有住满,所以要想办法塞满人,现在很多核酸都造假。”
看来核酸检测机构造假是真实存在的,国家应该好好查下这些发国难财的检测机构了!
民众希望这场疫情早日结束,可是很多检测机构他们不希望疫情结束,而是常态化,这样他们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期有核酸检测机构因为造假等行为被处罚的情况,国家卫健委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1884年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帝安.革兰为了鉴别引起肺炎的两种不同细菌(肺炎球菌和克雷白氏肺炎菌),发明了革兰氏染色法(未染色的细菌几乎是透明的,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所以染色很重要)。
后来发现,许多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一部分变成了蓝紫色,一部分变成了红色。通过观察发现,细菌之所以被染成两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细菌细胞壁结构存在差异(细菌在细胞膜外还有一层细胞壁,比我们多一层保护)。
我们先来看看蓝紫色细菌。蓝紫色细菌的细胞壁是由肽聚糖(可以理解为一种糖)组成的,肽聚糖的厚度有50多层,在这50多层的肽聚糖里还穿插着高高的磷壁酸。
图中紫色的“管子”就是肽聚糖,红色和绿色的“细柱子”就是磷壁酸,红色的磷壁酸是从肽聚糖里发出来的,绿色的是从下面许多球形聚集结构(细胞膜)里发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厚厚的肽聚糖(高机械强度的三维空间结构)保护着它下面的细胞膜(细菌内渗透压高,坚固而富有弹性的细胞壁可以防止水分渗入菌体胀破细菌),而高高的细管子(磷壁酸)是蓝紫色细菌特有的结构,它可以帮助细菌黏附在物体(包括生物体)上,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可以理解为先粘上再进去)。这么厚的细胞壁(20-80nm)如果被染料浸润,就算是清洗(革兰氏染色法有一步是脱色),也不容易洗净,所以脱色后它依然呈现蓝紫色。医学上就把这种被革兰氏染色法,染成蓝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它的重要特征就是细胞壁厚。
我们再来看看红色细菌的细胞壁。
图左侧的黄色“胶囊”是红色细菌,从它身上切下来一块细胞壁,我们发现它的细胞壁像蛋糕一样分层,最里面(下面)那层是细胞膜,中间那层是肽聚糖(你应该记得这个名称,破坏它是抗菌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最外层又是细胞膜。再看右侧那个被放大的蛋糕,会发现在最外层的表面还有许多黑色蚯蚓状凸起,这些凸起是脂多糖(LPS),它们具有毒性,可以导致机体发热。虽然红色细菌没有蓝紫色细菌的细胞壁厚,但是其复合结构也赋予了它较强的抵抗力(许多细菌对抗菌药的抵抗力比革兰氏阳性菌要强)。至于它为什么被革兰氏染色法染成红色,道理跟蓝紫色细菌正好相反。医学上称它们为革兰氏阴性菌。
那么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什么意义呢?
研究发现由于抗生素(抗菌药)的滥用,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已经不规律(耐药)。
外毒素是由革兰氏阳性菌特有的磷壁酸刺激机体时产生的一种抗毒素,这种抗毒素活性强,可以消灭外毒素。
内毒素由于抗原性弱(革兰氏阴性菌与机体细胞的结构差异没有阳性菌大),刺激机体时所产生的抗毒素活性不足以消灭内毒素,常引起机体发热或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当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遭受破坏(比如消毒剂或抗菌药等)时,细菌一般会死亡或停止繁殖。但有些细菌仍然能够存活,这种细菌由于细胞壁遭受破坏而呈现多种形态(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并且某些细菌L型仍然具有致病力,可以引起慢性感染。
一般日常体检中都离不开尿常规、血液常规检查,好像每一种疾病都要做这两种检查,这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一般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可以判断某些疾病,那做这些检查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做尿常规检查有什么意义?1、尿蛋白
尿蛋白也就是检查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可以说是尿常规检查的核心。尿蛋白呈现轻微阳性,一般是生理性的因素,如精神太紧张和做剧烈运动,还有怀孕和高热时尿蛋白也呈现阳性。另外不能忽略疾病因素,患有肾脏疾病时会有大量尿蛋白漏出。
2、尿葡萄糖
正常情况下,尿糖应呈现阴性,若测定是阳性,这被称为糖尿,常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需做空腹或餐后两个小时血糖测定来确诊糖尿病。另外当患有肾脏疾病时,会降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使得糖尿呈现阳性,最常见的肾脏疾病有肾病综合症以及肾小球肾炎。
3、尿沉渣管型
尿液中含有的蛋白质,集聚在肾小管,这就是所谓的尿沉渣管型。若做尿常规检查时有管型,说明肾实质发生病变。
4、尿液酸碱度
肾脏不仅仅能生成尿液,而且也能维持酸碱平衡,通过做尿液酸碱度检查,能看出肾脏功能。若尿液酸碱度升高,先排除药物因素,有可能是高钾血症或碱中毒,还有患有感染性膀胱炎以及肾小管性酸中毒时也会使得尿液酸碱度升高。尿液酸碱度降低时,极大可能是酸中毒或尿酸盐。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尿液酸碱度降低,需警惕酮症酸中毒或尿路感染。
做血液常规检查有什么意义?1、白细胞
通过白细胞数值来看一看是否受到细菌感染。只要白细胞升高,再对应c反应蛋白质,基本可以诊断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白细胞比正常值升高上百倍,且伴有贫血以及发热、体重下降,需警惕白血病。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都偏低,提示贫血。出现大面积烫烧伤、大量出汗以及不停的呕吐等会使得身体失水血液变得浓缩,从而使得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若没有以上几种因素,需警惕病理性或继发性增多症。
3、血小板
通过做血小板检查能看出凝血和止血障碍问题,同时也能反映出动脉硬化和血栓生成,可以说血小板是血液常规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多种因素会引起血小板降低,如红斑狼疮和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一些药物会抑制骨髓,同样会使得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数量增多,需警惕慢性白血病以及化脓性感染,也有可能是急性出血或溶血。
4、血沉
血沉顾名思义是红细胞沉降率,血沉速度快需警惕高血脂以及贫血或结核病,也有可能是急性细菌性感染。
温馨提示
无论是做血常规还是尿常规都是至关重要的,做检查前需空腹8~12个小时。尿常规检查尽量选择晨尿且中段尿,这样能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资料: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检查,各指标有何意义?本文为你详解》,李药师谈健康, 2019-06-11
2、《体检那些事---尿常规检查的意义是什么?》,医学科普故事 ,2016-09-20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多地先后取消频繁“全员核酸”,同时医务工作者的缺口较大,核酸检测点较少,单纯的核酸检测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于新冠病毒的筛查多采用核酸和抗原交替的方法。
对于两者的准确性很多人提出了质疑,两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哪种更准确?有部分人抗原检测阴性,但核酸检测却是阳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哪种更准确?
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是查找患者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病毒的核酸,通过实时荧光RT-PCR检测的方法来确定阳性患者。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特异性RNA的病毒,在实验室如果在患者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特异核酸序列,提示该患者可能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无Ct值或Ct值大于40判定为阴性,如果Ct值小于37,可报告为阳性,Ct值在37-40之间,建议重复试验。抗原检测是通过检测鼻/咽拭子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它由内部的遗传物质RNA和外部多种蛋白质外壳构成,蛋白质就是病毒的“外衣”,决定着病毒抗原的特异性。
核酸检测是通过PCR技术来进行RNA扩增完成检测,灵敏度高,是判断新冠确诊的金标准,而抗原检测是检测病毒颗粒中数量最多的N蛋白,检测结果存在假阴性概率,不能完全替代核酸检测,因此抗原检测仅为辅助检测,不能作为新冠肺炎感染诊断的依据。
抗原检测阴性,但核酸检测阳性是怎么回事?
新冠抗原检测约75%-98%的概率可以检测出阳性者,有95%-99%的概率可以排除阴性者。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抗原试剂盒敏感度均在75%-98%之间,总体来说检测率还是挺高的,但是由于其可能存在假阳性及假阴性,因此不能完全替代核酸检测,具体概率还没有确切的数值资料显示。
如果在家自测抗原是阳性,那么大概率是阳了,必须做好防护,尽量避免接触他人,如果再核酸检测阳性,经过复核确认,那就基本可以确诊了。
结语
笔者在这里提醒大家,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互为补充。核酸检测时间长,出结果慢,但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抗原检测操作简单,出结果快,人们可以在家自测,同时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的检测机构频频出现核酸造假事件,而且屡禁不止,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严重干扰了人民的生活和疫情防控工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核酸造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巨大的利润和低廉的犯罪成本,这一切实属天理难容,有关部门应严厉打击核酸造假行为,从重从严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