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病人发热,以及癌症发热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最近收治一个晚期肺腺癌病人,反复发热一周,体温时高时低,最高超过39℃,伴有咳嗽及咳脓痰,在门诊验血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考虑感染性发热,收治住院之后使用广谱抗生素3天,体温降至正常,这时候痰培养结果也出来了,药敏试验提示使用的抗生素对其敏感。
肺癌晚期病人出现发热症状是极其常见的,并非所有的发热都是感染所致,反复发热,首先需要找出相关的原因,对因治疗。晚期肺癌病人发热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感染性发热 这是晚期肺癌病人发热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恶性肿瘤阻塞支气管及分支,引起远端肺组织无法通气及排泄痰液,而痰液中的营养物质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各种细菌在肺内滋生繁殖,从而出现肺部感染。中央型肺癌出现感染性发热的几率高于周围型肺癌,由气道阻塞继发的感染我们称之为阻塞性肺炎。
2.癌性发热 肺癌晚期病人,体内肿瘤负荷较大,肿瘤细胞新陈代谢很快,细胞坏死后释放的致热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癌性发热,多表现为反复、不规律性低热,体温可高于37℃或38℃,但少见超过39℃。
3.药物相关性发热 肺癌晚期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药物,比如干扰素、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肿瘤疫苗等生物制剂可引起发热。少数病人在使用部分化疗药物、抗肿瘤中成药过程中会出现发热,我们在临床上数次遇到过肺癌骨转移病人使用唑来膦酸之后出现发烧,停用药物后通常可以热退。
4.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肺癌放化疗病人,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引起免疫力极度低下,临床上称之为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性发热。这类发热其实也是因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所致。
5.合并肺结核 晚期肺癌病人合并出现肺结核活动虽然不多见,但也遇到过,由于病人免疫力下降,体内沉睡的结核杆菌再次活动,CT上可以出现活动性结核征象,病人会出现咳嗽、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晚期肺癌病人如果总是发热,需要根据病人病史、用药史、其他症状、热型及CT检查来综合判断。如果怀疑是感染性发热,常规需要进行痰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血培养也是常规检查项目,此外最好进行真菌G试验和GM试验检查,明确是否合并真菌感染。合并严重感染时最好不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激素虽然能快速退热,但容易使感染无法控制。痰液较多者,有效的排痰同样重要,可以进行体位排痰、雾化吸入及药物化痰,在体力尚可的情况下多翻身、拍背及下床走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放化疗病人,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时,治疗上除了抗感染治疗,还需要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粒细胞缺乏者(中性粒细胞<0.5✘10^9)最好在层流病房进行有效隔离。
癌性发热的诊断其实是排他性的,临床上通过详细的评估检查,排除其他感染性的、药物性的或者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之后,才可以考虑是癌性发热。单纯癌性发热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也无效,低烧时物理降温即可,非甾体类的消炎退热药对癌性发热效果较好。
发热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造成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甚至出现恶液质,所以反复发热的肺癌病人一定要加大营养支持治疗,并补液补钠补钾,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癌症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转移复发,治疗起来较为棘手。即使是早期的癌症,手术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治愈率。所以患者及其家人也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术后康复期,如果身体出现了不适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复诊,及时了解疾病动态,避免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期。在癌症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有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的症状,患者非常担心,那么发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究竟代表什么呢?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癌症病人会出现与肿瘤无关的发热,比如普通感冒,发热的情况和其他人一样,体温忽高忽低,或有寒战,对症处理,大多很快也就缓解了,只是有些病人免疫力低,小心一些。
还有一些与肿瘤相关的感染,比如肺癌,肿瘤压迫、堵塞支气管管道,使远端肺分泌物不能排出,形成阻塞性肺炎;留置的各种管道感染,若是静脉导管感染,发生菌血症,多有高热寒战;若病人长期卧床,褥疮感染、尿道感染等也会引起发热。感染性问题使用抗生素应该有一定的效果,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相比较前两种发热而言,癌性发热会相对比较严重一些,一方面是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生长,对身体周围的正常细胞产生了影响,让患者出现了直接跟癌症有关的发热,另一方面就是在治疗的时候,或者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有坏死的肿瘤细胞,身体吸收肿瘤的坏死因子,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
这种发热不同于肿瘤病人发热,是由于肿瘤代谢群产生的物质,机体对此应激做出反应!所以多是肿瘤增大、扩散的一种迹象,癌性发热不同于感染,一般温度不高,多是低热,少有超过38.5℃,少寒战,发热没有规律。若较长时间低热又没有其它原因就需要考虑癌性发热。
某种意义上,癌性发热也是“炎性介质”导致的,与微生物不同,抗生素无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有效,建议病人提前使用一些,也就是不论发热与否,不要让病人烧起来!
免疫力下降也会引起发热。患者免疫力下降了,这时跟普通人比起来,就会更容易出现发热现象,尤其是当患者进行化疗的时候,药物除了可以杀死癌细胞,还会破坏身体正常的细胞,引起患者体内白细胞数量降低,免疫力下降,引起癌症患者出现发烧的现象。
颅内,是很多癌症都容易转移的部位,比如肺癌、乳腺癌等。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包括调节体温的下丘脑,若这个部位有转移、或被其它病灶挤压、颅内高压等情况,人体温度无法调控,往往有40℃往上的高热!脑转移导致的发热抗生素无效,一般退热剂大多也不行,需要物理降温、或激素治疗,最好能病因治疗。
癌症病人一旦出现发热要格外关注,综合判断发热原因,除了常规退热外,要对因治疗,如果晚期病人反复低热,一般考虑病情进展引起肿瘤性发热。比如恶性淋巴瘤如果出现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提示预后较差。
从中医上看,治疗发热只有根据肿瘤患者体质的强弱,肿瘤的病理状况,发热热型等辨证分型论治,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癌性发热临床辨证施治的时候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如果是化疗后的患者,多为化疗药的副反应或肿瘤坏死吸收等产生的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中医辨证多为气血亏虚、虚阳外浮,治疗上当偏重甘温益气,养血退热,兼以调补中焦;如果是放射治疗后的患者,多为射线导致的放射性炎症,属于中医的火热伤阴范畴,治疗上偏重滋阴退热、清热解毒;如果是晚期肿瘤有明显实质性肿块压迫及骨转移,并多伴恶液质状态,多为中医毒瘀互结型发热,治疗当偏重解毒化瘀,辅以益气养血。总之,对于癌症引起的发热,中医是有非常好的办法的,而且作用时间比较持久,不易反复。同时,在使患者退热的同时,减少肿瘤负荷,改变癌细胞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癌症患者的并发症有很多种,癌性发热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癌性发热的热程有长有短,特别是热程长的患者,除了忍受躯体上的痛苦,对心理上的影响也很大,患者会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热,对于普通人而言,只是预示着一场感冒的即将到来。但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任何一个细微的、不起眼的变动都会引起自己以及家属的惊慌失措,唯恐病情发展得更加严重。那么发热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意味着什么?与普通发热有什么区别呢?
与普通的发热相比,癌性发热会相对比较严重一些,一方面是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生长,对身体周围的正常细胞产生了影响,让患者出现了直接跟癌症有关的发热,另一方面就是在治疗的时候,或者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有坏死的肿瘤细胞,身体吸收肿瘤的坏死因子,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
癌性发热不同于普通发热,是由于肿瘤代谢产生的物质,机体对此应激做出反应!所以多是肿瘤增大、扩散的一种迹象。癌性发热的患者热程或长或短,有的患者可达数月之久,呈间歇性。癌性发热以低热为主,少见高热,体温常在37℃-38℃。或患者仅自觉身体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少数患者以持续性高热或不规则间歇发热呈首发症状,发热通常比较规律,常表现为午后发热,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用药,在夜晚体温能逐渐恢复正常。癌性发热运用抗感染治疗无效,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癌性发热患者由于体温高,患者常有全身不适,乏力感,有些患者伴有自汗盗汗、精神不振、食欲差等症状。
癌症病人一旦出现发热要格外关注,综合判断发热原因,除了常规退热外,要对因治疗,如果晚期病人反复低热,一般考虑病情进展引起肿瘤性发热。比如恶性淋巴瘤如果出现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提示预后较差。
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采用解热镇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但用药后会引起一定的消化道副反应,严重者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而大部分癌症患者食欲欠佳,往往不能忍受药物的副作用。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癌性发热类似于中医学的“内伤发热”,治疗上根据气、血、阴、阳的亏损或者痰、瘀、火毒邪盛而辨证施治,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范畴,内伤发热病因繁多,但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主要是癌瘤消耗,导致气血阴阳虚亏,脏腑功能失调,加之痰、瘀、毒交结为病,并且临床各证型往往兼见为患,在不同时期可表现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癌性发热时,除了把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本大法,还应选用一些抗癌中药进行辨证施治。此外,临床辨证施治的时候还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如果是化疗后的患者,多为化疗药的副反应或肿瘤坏死吸收等产生的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中医辨证多为气血亏虚,虚阳外浮,治疗上当偏重甘温益气,养血退热,兼以调补中焦;如果是放射治疗后的患者,多为射线导致的放射性炎症,属于中医的火热伤阴范畴,治疗上当偏重滋阴退热,清热解毒;如果是晚期肿瘤有明显实质性肿块压迫以及骨转移,并多伴恶液质状态,多为中医毒瘀互结型发热,治疗当偏重解毒化瘀,辅以益气养血。总之,对于癌性发热,一定要见病知源,抓住疾病本质,灵活处理,方可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