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病人死前10天征兆,以及癌症患者死亡前的症状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一次记者在采访中问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怀宇:肿瘤科永远避免不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当患者命悬一线时,您内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他引用了加拿大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说:我想这是我们医界同仁们都印在脑海里、并奉为工作准则的一句话。
其实,当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问题,但这不是单纯地等死,而是应该做到“去者善终,留者善別,能者善生”,这样才能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终末期来临的征兆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阶段,一般会出现七个症状:瞳孔无反射、眼皮无法合上、对视觉和语言刺激反应减弱、脖子过度伸展、喉咙里有呼噜声、鼻唇沟下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不同癌症还有一些特殊的征兆,比如肺癌晚期患者在死前一周呼吸时胸廓起伏很大;肝癌患者会出现浮肿、黄疸等。
癌症终末期病人在身体上有上述症状,心理上也经历着复杂变化,可能会愤怒、否认,可能妥协、接受,可能绝望,或者进入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己沟通等等。每个癌症患者所经历的心理过程都有所不同。
终末期癌症,还有必要治吗?所谓癌症的终末期,其实就是晚期癌症到了最后的临终阶段。这时,所有癌症治疗措施都已经无效,离生命的终结只剩有限的时光,通常不超过六个月,有时以三个月为界。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既然治疗措施已经无效,当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肿瘤科的医生能做的大概只剩下安慰,以及少许的帮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非无奈之举,而是在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时所采取的顺势之举。临终关怀让我们理性接受死亡,舍弃不必要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治疗,转而去关怀病人,减轻他们弥留时刻的痛苦。
临终关怀强调的不再是如何治理癌症或其他病,而是如何让人可以得到更大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慰藉。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然而,临终关怀并不是在临别的患者耳边说些安慰话这么简单。我们需要知道临终患者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知道如何“有技术地”给予关怀。下面这些关于临终病人的知识,是常常被人误解的,学会这些才能有更好地关怀。
1.临终病人会冷吗?
临终病人常常处于脱水状态,且难以吞咽,无法补水。其循环的血液量也减少了很多,所以临终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这时,探望的家属会认为病人会感觉寒冷,于是帮病人加被子。其实,临终病人对体温已没有太多感觉,反而是绝大多数临终病人的手脚加盖了重量不大的被褥,都会感觉重得无法忍受。
2.临终病人需要输氧吗?
临终病人会因呼吸衰竭而觉得喘气困难。那么解决之道似乎就是给病人输氧。可实际上,临终病人已经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即便给她们供氧也没办法减轻他们的“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吗啡或阿片类制剂的合成麻醉剂减轻病人的喘气困难和焦虑感。
3.临终病人需要喂食和输液吗?
临终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是不是该用胃管喂食物和水,或者给病人输葡萄糖呢?其实,临终病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而脱水和缺乏营养还会造成病人血液里的酮体积聚,从而有止痛的效应,并出现一种异常的欢欣感。输葡萄糖会抵消掉这种感觉,而喂食则容易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而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的后果,让病人无法安静地离世。静脉输液能解决临终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也会给病人带来水肿、恶心和疼痛。
4. 临终病人听不见了吗?
在临终阶段,甚至在死前的三个月,不少病人与外界的交流会减少。临终时,病人对别人的话也没有反应。不要以为这是拒绝关爱,或许他们已经听不见了。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话少了,是因为临终病人需要离开外在世界,和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临终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临终前一周,有56%的病人处于清醒状态,44%是嗜睡的,但没有一个处于昏迷状态;死前的最后6小时,清醒的占8%,42%嗜睡,其他昏迷。家属应抓紧与临终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也不要在最后随便说出口。
5.临终病人的呜咽是痛苦表现吗?
临终病人的口腔会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咙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咳咳声响,让人听了觉得不舒服,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但这时候给他们吸痰常常会失败,且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该把病人身体翻向一侧,把枕头垫高,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临终病人呼吸时还会发出呜咽声,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着病人很痛苦。可适当用一些止痛剂,让临终病人可以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静离去。
总之,在病人临终时刻,我们应该让病人舒适而安静地离去,防治过度、无效的治疗。
参考资料:
[1]《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肿瘤科高能医生访谈录》.每日经济.2018年8月17日
[2]王淑英,王彩云.《临终护理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4期
[3]霍忠超,王雪玲.《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的探讨》.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年第2期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如今,谈癌变色是常态。
世卫组织表示,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得到有效预防。但回到现实中,每年因癌离世的数不胜数,这些患者离世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破裂。有些家属,甚至没能跟死者见上最后一面。
专家表示:当病人到了弥留之际,要尽量多抽时间陪陪他,别留下遗憾。
癌症病人死亡观调查:六成最牵挂未尽完家庭之责死亡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如果能无病无痛地走完人生的路,那也算圆满了。遗憾的是,很多癌症患者在弥留之际,没能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武汉一项针对100名癌症晚期患者的调查显示,27%的患者介意死亡,约50%的患者认为“只要能活下去就行,生活质量下降无所谓”。在对临终患者的救治态度和死亡方式的选择上,55%的人觉得应该尽全力抢救,只有20%的人认为“顺其自然”或者选择安乐死。此外,绝大部分患者面对死亡时,首先想到的是没有完成自己的家庭责任,其次是担心家人和亲友悲伤过度。
确实,对于很多癌症患者来说,从患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对家人照顾自己的愧疚、对花光家庭积蓄的痛心、对死亡的恐慌和迷茫等等,会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
癌症患者冬季死亡率高?医生给予回应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变得寒冷,机体抵抗力普遍下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因此,许多人认为冬季癌症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也会较其他季节更高。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郭仁宏主任医师认为“冬季癌症患者的复发率高这种说法不靠谱”。他首先肯定了冬天人体自代谢机能下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降低抗病能力的说法。然而,目前从临床的统计来看,并没有出现“癌症发病率在冬季显著升高”的迹象,一年四季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基本都是呈升高的趋势。
不过,他也表示,冬季对癌症患者确实不友好。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是合并感染,冬天一到,身体机能下降,很多患者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也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再加上冬季气温低,为了保暖,室内通风不够,空气流动性差,致病原浓度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患者难以抵抗癌细胞的侵袭,出现合并感染,增加死亡率。
调查显示,在节气之中,癌症的死亡高峰通常发生在6-9月、12-2月,即夏季和冬季;在一天之中,癌症的死亡高峰通常发生在上午和上半夜,其次是下半夜。多项统计数据也显示,冬季癌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夏季。
癌症患者死前有哪些症状?抗癌是一场持久战,虽然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癌症没有那么容易战胜,尤其是癌症晚期,癌细胞已经发生了多处转移,就更无力回天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患者被死神夺取,却无能为力。
不过,我们可以的做的是,在患者死亡之前,尽量给予足够的临终关怀。这就需要我们洞悉癌症患者死前出现的症状,及早做好应对措施。
癌症患者在死前,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瞳孔无反应,双眼无神、空洞
2、眼睑无法闭合,眼睛睁大
3、喉咙发出咕噜声,但无法说话
4、对言语刺激的反应降低,旁人说话没反应
5、对视觉刺激的反应降低,认不出亲朋好友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癌症患者出现以上几种症状,预示着可能在3天内会死亡。
生老病死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最难过的是被病痛折磨至死。所以,面对癌症晚期的患者,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爱心,给予一定的临终关怀,让他们走得放心,不留遗憾。
参考资料:
[1]《癌症病人死亡观调查:六成最牵挂未尽完家庭之责》.长江日报.2015-04-23
[2]《癌症患者容易在冬天死亡吗》.金陵晚报.2015-02-02
[3]《【养生】肿瘤患者冬天需“清心寡欲”》.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17-01-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