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美国癌症治疗中心,以及去美国治疗癌症历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从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费用投入可以看出什么?医疗费用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是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公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医疗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决定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时,必然要考虑当地的医疗水平。而纵观美国,包揽了世界科技强国,经济大国的众多荣誉,但这个国家的医疗服务怎么样呢?各项福利又是否和它的经济一样吸引人?美国的医疗投入达到美国GDP的16.2%足以见得,美国人对医疗的重视。那么美国的医院又是什么样,跟随黄金州商学带您美国医院考察。
美国医院考察: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附属麻省总医院
麻省总医院建立于1811年,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代表性的教学附属医院,具有悠久历史的全美三所医院之一。2015年全美医院位列榜首为一所坐落于波士顿的综合型医院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继成功发现肺癌突变基因KRAS(占25%),EGFR(占10-15%).
ALK(占4%)后,再一次发现最新的肺癌基因突变ROS1;ROS1基因突变的癌症患者倾向于年龄偏小,不吸烟,病理为腺癌的肺癌。
美国医院考察:梅奥诊所
梅诊所或梅约诊所,世界著名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于1864年由梅奥医生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创建,是世界最且影响力和代表世界最高医疗水平的医疗机构之一,在医学研究领域处于领跑者地位。美国梅奥诊所虽被称为"诊所",但实际上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医学中心。
梅奥诊所是一个全面的医疗保健系统,包括门诊、医院、医学研究及医学教育机构。梅奥诊所是明尼苏达的第二大的非营利性组织,2004年梅奥诊所营业额56亿美元,有51万新病人,总门诊量2百万、13万人次入院,近60万人天住院。梅奥诊所支付医师酬薪的方式特殊。在美国的大多数医疗体系,医生酬薪取决于其所看病人的数量。梅奥诊所的医师酬薪不取决于病人的数量,酬薪是参照可比的大型医疗集团的医师的市场薪酬。
美国医院考察: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建立于1889年。JHH及1883年建立的医学院,在创建之初便采取了严格的入学标准,设置全面的强调科学方法的医学课程,将临床教学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并确立了医学院和下设附属医院的发展模式。
美国的医疗投入之大让这些医院乃至世界的声誉都很高,有着全球一流水准的医疗水平。这些医院对癌症治疗的研究也都到了很高的技术发展阶段。
随着人们对癌症的认知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癌症的可预防性,缺乏体育锻炼是癌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而适量的锻炼能有效防止多种癌症的发生以及转移。
研究表明,如果人群平均运动量能达到每周 5 小时的中等体力活动,基本上每天快走 45 分钟 就能达标,每年可预防超 46000 例癌症病例。
并且,选对时间,运动带来的健康效益更大!
01
足量运动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
据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我国新增癌症病例 406.4 万例,新增死亡 241.35 万例。
也就是说,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 7 人确诊癌症!
事实上,如此之多的新发癌症病例中,约有近一半的被认为与生活方式、感染有关,但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分癌症的发生及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此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癌症中心、美国癌症协会等多研究所联合开展的涵盖全国约 17% 人口的大样本研究显示,2013 年中国发生的近 100 万例癌症死亡事件中,约有 26120 例与缺乏体力活动有关!
事实上,足量的运动不仅仅是降低多种癌症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大幅度降低高转移性癌症的发病率”!
具体而言,高强度运动能使高转移性癌症的发病率降低 73%,即约 75% 心率情况下的锻炼能有效阻止癌症转移至其他部位。
运动可以减少癌症的风险,挑选运动的时间段会使运动的获益增加。
对于年轻人及健康人群:推荐大家每天在早晨 8~10 点进行一些中等体力活动,包括快走、骑行、简单的跳操等等,坚持每天锻炼 45 分钟,就可以起到预防癌症,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效果!
老年人:建议选择傍晚 6~8 点锻炼,天气还不是特别冷的时候进行运动,这样也有很多好处。同时选择比较柔和的运动,运动前做好充分预热。
02
快步走
调动全身大部分肌群参与
快步走是很安全的有氧代谢运动项目,更是老年人的明智选择,快走也是慢性病运动治疗和康复很好的选择。并且,有研究发现,快走的步伐还可以延长预期寿命,走路快的人活得比走路慢的人久,大约能多活 15~20 年。
它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能力,有利于调控血糖、血脂、血压,防治冠心病;还锻炼下肢力量,可以强筋健骨、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呼吸循环、增强胃肠蠕动,防止便秘。
03
快步走
有三个衡量标准!
1.步速:保持频率、说话微喘
在走路过程中保持一定的频率,才能更好地提高心肺功能,达到健身减肥效果。一般来说,男士 90 步~130 步/分钟,女士 80 步~120 步/分钟。
具体可以通过在走路时说话的状态来判断:一般来说,走路时感觉微喘,但可舒适交谈,表明步速适中,已经达到了快走的标准。
2.最大心率:(220-年龄)的 60%~80%
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简易指标,一般为最大心率(220-年龄)的 60%~80%。
老人运动心率建议在 120 次~140 次/分钟。对于心功能较差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快走运动心率能够达到预期最大心率的 70%,坚持运动能够提高心功能。
3.步数:6000 步
健康人群健步走时最好一气呵成,避免走走停停,每天走够 6000 步。
想要减肥的人群可以多一些,老年人或身体状态不好者,根据自身状况酌情减量。
04
健康快步走,还要注意这 2 点
1.姿势:抬头挺胸
健步走时要注意抬头挺胸,摆动双臂时要以肩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自然摆动。落脚时可以尝试在脚后跟落地后,以足弓迅速滚动式转移重心至脚前掌,也可采用中足或足前掌落地姿势。落地步伐要轻,不能力度过重或步伐过大。
2.步幅:不能太大
大步快走容易拉伤大腿内侧的韧带,加快关节磨损,而且无法达到提升走路速度的作用。健步走时每一步比平时走路多向前迈 10 厘米即可,且刚开始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自己的健康基础状况做调整。
来源:CCTV生活圈
2007年,前《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在自己的作品发布会上悲伤落泪,不舍地准备向所有的读者道别。因为这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和大家见面了。
因为就在几个月前,凌志军正在写作时,忽然昏死过去。等他醒来,得到的诊断报告简直就是一个惊天噩耗:癌症晚期,脑部也有转移,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晕倒的原因。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狠狠地劈在了凌志军的心头。他知道,自己的老爸凌建华就死于肺癌。凌建华先后担任过《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的副编主任。
凌志军简直不能相信:“我天天健身,生活规律,平时连小病都很少,为什么竟然会突然得了癌症?而且是到了最后的阶段。”
可医生没有回答他,只是看着片子,面色淡然,“你这种状况,通常三个月就会死。”
此时谁也没想到,凌志军不但三个月后没死,还击败了自己的癌症。他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刚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后,凌志军也很恐慌。他和老婆一起,到处寻找有名的医生,希望能找到治愈的办法。
据说北京天坛医院有一名擅长癌症手术的专家,凌志军等了好几天,终于预约到了专家的号。他等了好几个钟头,终于被叫了进去,凌志军本来还打算跟这名老医师说说自己的情况,结果对方只扫了凌志军手中的片子一眼,就扭头跟身边的一个年轻医生说话,完全没跟凌志军交流。
凌志军对这看病的体验很不好,不像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患者,更像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实验的对象,自己仿佛是死物。
“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来说,在官员和医生面前是最没有尊严的。”凌志军后来道。
事实上,患者更多的是想要有个有耐心的医生,解答自己的疑惑,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足以点燃患者的热情,而冷言冷语,则会让患者的内心变得更灰暗脆弱。
这次会诊根本没有收获,凌志军不知如何是好,求助仍在进行中,这种情况他已经遇到过很多次,感觉一天比一天失望。
后来,远在海外的妹妹,将他的诊断报告给了比利时的专家医生,妹妹也是学医的。经过比利时的医生们研究,认为凌志军的大脑肿瘤与肺癌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这说明,凌志军肺里的那个癌症,应该还没有扩散到大脑里面去。
比利时医生们的这个判断,让凌志军看到了一丝曙光。只要不是转移,都是可以被遏制住的。
凌志军又仔细研究了大量资料,随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听医生的建议立刻进行头部手术,改成直接进行肺部手术,且手术后不做化疗。
之所以不接受化疗,是因为她看过太多例子,在化疗后并没有很好的效果,反而给人的身体造成巨大亏损,可能化疗是有用,但凌志军觉得,自己这个情况还是不做化疗更好。
在接受了一次肺部手术后,凌志军离开了医院。
然后他开始自己的自由疗法:去散步、晒太阳、做深呼吸,诸如此类。就算真的只能活三个多月,凌志军也不想就这么一直呆在狭小的房间内。
他已经不打算再将自己当成一个患者了,他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可以随心所欲。以前吃的那些油腻的食物,现在都已经不吃了,什么腌制食品,什么炸鸡烧烤,什么甜点啤酒,统统都不吃了,他要活得更健康!
凌志军还开始自己做菜,他把自己做的“红枣糙米饭”晒到网络上,跟网友分享,凌志军说:“这是我现在午饭的主食,非常好吃,比白米饭都不差。”
他曾经抱怨过,甚至怨恨过:为何偏偏是我?为什么就我不能享受人生?在这种情绪的裹挟下,凌志军觉得身体越来越不好。
过了几个月,他终于想通了,抱怨和自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它与害怕和急躁一起被列为癌症患者三个最坏的精神状态,也是治疗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心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
“当一个聪明的患者,要比当一个乖巧的患者好得多。”凌志军道:“要向死而生。”
凌志军坚定地认为,大部分的癌症并不是无药可救,真正治愈的关键,还是要看病人的精神状态和体质,药物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2012年,凌志军又做了一次检查,这次,他的脑部病变基本消除,肺、肝等器官都无异常, 身体指标也恢复了正常,他终于战胜了癌症!
凡人和癌症的比拼,凡人竟然赢了!凌志军的成功让广大群众热议,也成功引起了大众对心理的重视:积极向上真的能对抗疾病。
凌志军成为了抗癌第一人,他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并于2012年正式推出作品《重生手记》。
在五年的康复治疗中,凌志军对自己的治疗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主要有:“癌症治疗三大原则”、“救命四大基本”、“什么样的医生值得信任”、以及“康复九策”等。其中,他把自己治疗癌症成功的办法精简为“康复九策”,包括:
1.建立正确的诊疗理念。
2.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3.要把吃,喝,拉,撒,睡这五样事情做好。
4.多散步。
5.享受更多的阳光。
6.多深呼吸。
7.保持快乐的情绪。
8.亲朋好友的关爱。
9.多做喜欢的事。
凌志军说:“别以为做手术,做化疗,打针吃药才是治病,走路、进食、甚至呼吸,其实都是一种治疗。”
自从得了癌症之后,他就一直靠这些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
凌志军以一种独特的方法,将自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时至今日,凌志军还健在,他依旧在平静地过着他的一生。
癌症治疗专家何裕民曾说:许多癌症病人并不是因为癌症死亡,而是因为对癌症的无知,对癌症的极度恐惧,以及由于恐惧而产生的盲目反应。
“癌症并不可怕,”凌志军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是我在得病前,都明显地对癌症抱有恐惧。当我们看到周围的患者都死得那么快,那么痛苦,我们都会认为,这是不治之症。
其实,癌症只不过是慢性疾病而已。在某些发达国家,患有癌症的人寿命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的一样。例如,美国的癌症患者,他们的平均能再活11年。实际上,如果我们没有被吓到,也没有陷入到对治疗的误区中,那么痊愈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凌志军在书中写到:在全世界的癌症去世患者中,1/3是因为恐惧而死,1/3是因为治疗而死,剩下1/3才是因为疾病而死。
如果我们保持乐观,保持冷静,没有陷入到治疗的牛角尖,那么我们就有66%的几率可以避免死亡。
其实,不止是癌症,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勇敢乐观地去面对,去解决,但凡心态强大,你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就高了一半。就像凌志军的妻子说的那样,《重生手记》不只是给癌症病人和家属们看的,也是写给在生活中面临巨大困难,却又坚持想要更好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
《重生手记》是对凌志军人生奇迹般成功的一次记录,也是给身患“恐惧症”的人们一个好的启迪。任何人看了这本书,都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学到如何健康地远离疾病。这是智慧教育,也是成功的经验总结!
《重生手记》讲述了凌志军一生的故事,希望您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力量、勇气与智慧,从中获得心灵的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