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患者身体热,以及癌症种类大全及症状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文妈因患乳腺癌在做化疗,随着次数增多,平时总没胃口,还恶心、腹泻,非常痛苦。偶尔听小区遛弯的阿姨说,癌细胞怕热,发高烧能治愈。
文文妈听后,瞒着家人让自己发烧43℃,坚持不去医院,急坏了家人。家人最后通过拨打110才把文文妈送去医院。医生说,幸好送得及时,癌症病人最怕发烧。癌细胞不是怕热吗?为什么患者怕发烧?
一、发烧可能意味着感染发烧通常是由感染引起。发热的原因包括炎症、药物反应或肿瘤生长。有时,原因可能不为人所知或不容易找到。普通人偶尔发烧是很常见的。发烧是抵抗细菌的重要天然防御措施。
然而,癌症患者的发烧可能是感染的征兆。由于在癌症治疗期间感染可能会危及生命,患者不应掉以轻心,因为感染会迅速蔓延到全身并导致败血症。这是一种极端的、危及生命的感染反应。
接受癌症治疗的人感染的风险更高,因为癌症治疗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帮助抵抗感染的白细胞比正常人少,患者的身体抵抗感染的效果会较差。
研究表明,大约5%到25%的接受化疗的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化疗越激进,风险就越高。年龄和其他潜在疾病也会有影响。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在化疗患者中很常见。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需要在引起更大并发症之前立即进行治疗。
越早治疗感染或发烧,患者出现更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小。找出导致发烧的原因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好的方式快速治疗。
二、癌细胞怕什么热?治疗癌症有一种手段叫“热疗”。热疗是一种利用人工诱导热量的生物效应治疗癌症的医学模式。
尽管医学对癌症组织中体温升高的内在影响知之甚少。但自古以来,升高体温就被认为是治疗肿瘤病变和传染病的流行治疗方法。
最近医学的研究证据表明,在39-42°C加热会降低细胞的存活率,而在温度≥42.5°C维持1小时以上效果会更好。
热疗可以增强机体对癌症的免疫反应,同时减少癌症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它还表明,热疗会抑制化疗或放疗后受损癌细胞的修复。
局部热疗的作用与受控的、区域受限的发热情况相同。两个非侵入性电极提高了肿瘤区域的温度。电磁波通过使体内的水分子振动并加热组织来产生高于40摄氏度的温度。
研究结果说明,热疗与免疫疗法、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手术相结合具有用于癌症治疗的潜力。然而,热疗的抗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上很难仅在癌组织中聚合热效应深度来加热装置发生作用。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癌症疗法,该疗法使用核磁共振扫描仪产生的磁推进梯度导航到肿瘤的铁磁热种子,然后远程加热以杀死附近的癌细胞。这种在小鼠身上展示的疗法被称为“MINIMA”。
无论已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还是最新研究成果都只表明加热会降低细胞的存活率,但没有研究证明发烧和癌细胞的减少相关。
三、患者发烧后怎么办?如果癌症患者发烧,请及时就诊。癌症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物。
当患者感到过热时,下丘脑会向其身体发出信号以逆转发烧。因此,患者的血管会扩张,导致出汗更多,从而降低体温。
癌症患者发烧后需要更深入的评估,以确定他们的感染源和适当的治疗方案。发烧的患者也会被隔离,以防止接触任何其他感染。还将进行尿液和血液测试以检查细菌感染的指标。
医生可能会开抗生素来减轻患者的病情。如果发烧不是由感染引起,抗生素将被停用。但是,在发烧消退之前,患者仍需要护理和治疗。
总结:科学预防最重要如果我们的寿命足够长,1/3的人将在其一生中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一旦被确诊,患者需要与家人、医生保持畅通沟通,治疗过程要遵循科学,不能听风就是雨。
化疗可能将患者的免疫系统限制到较低的水平。需要患者保持卫生、避免受伤、饮食健康、通讯畅通、不进入可能会接触到细菌的人群,如商场、公共交通。您了解了吗?欢迎留言分享。
肿瘤晚期,很多患者及家属会碰到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发热,有的是持续低热,体温波动在37.5℃左右,有的是午后高热或夜间高热,体温最高可达40℃,甚至更高。
很多患者及家属一出现发热就非常紧张,认为是肿瘤进展所致,更有甚者认为发热会危及生命。还有一些患者,即使是受凉后感染引起的发热,也不用消炎药,怕影响肿瘤的治疗。上面说的情况都是非常极端的例子,那么出现发热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应该如何治疗呢?
发热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恶性肿瘤发热,现代医学一般将其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后者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俗称“癌性发热”。
癌性发热又称肿瘤相关性发热,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在排除感染、抗菌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是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它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使得肿瘤组织相对缺血、缺氧,引起组织坏死,或者由于治疗时,引起肿瘤细胞破坏,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导致机体发热;由肿瘤产生的内源性的致热源可能引起发热;肿瘤内的白细胞浸润,也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内源性发热;肿瘤细胞释放出的抗原性物质,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而出现体温过高;对于部分肿瘤细胞,如果浸润到体温调节中枢,也可导致中枢性发热。
具有如下特点:
1)每天中至少有一次体温大于37.5℃,且多数不超过38.5 ℃;
2)发热超过2周;
3)各种化验检查无感染证据;
4)用经验性及合适抗生素治疗7天后发热仍不退;
5)各种退热药如阿斯匹林及扑热息痛对肿瘤性发热无明显退热作用。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解热镇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但用药后会引起一定的消化道副反应、出汗等,严重者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而大部分癌症患者食欲欠佳,往往不能忍受药物的副作用。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辨证治疗癌性发热疗效好,副作用小。
癌症患者本身由于恶性肿瘤引起气血脏腑虚损或阴阳失调、导致痰瘀湿毒、蕴久化热;或因化、放疗后,火热毒邪积聚,耗气伤阴,元气亏损所致发热。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概括而言,为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加之热、毒、痰、瘀相互为病,不同时期可表现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中医认为,“癌性发热”归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癌肿为其根本病因,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痰、瘀、热、毒内阻为其病因病机。
由于肿瘤患者在患病前大多已经正气虚弱,加之情绪不畅,饮食失调,邪毒侵犯人体,导致气机失调,耗气伤阴,阴虚发热。脾胃气衰,气机失常,谷气下流,肾之相火占据脾阳少火而发热。因此癌性发热常概括为怕冷发热,脾胃虚衰导致的症状,表现为身热,午后热甚,发热而欲近衣,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形寒怯冷,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等症状。
病例分享
患者,男,66 岁,2020 年1 月23 日初诊。患者既往有乙肝、肝硬化病史。主诉:肝癌伽马刀术后5月余,介入术后3月余,发热1月。患者2019年8月因腹痛就诊于当地医院,后诊断为“肝癌,并门脉癌栓,脾大”,已无手术切除指征,即行肝脏伽马刀治疗。2017年12月复查提示病情进展并肺转移,并出现反复发热,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发热不退,后决定采用中医辅助治疗。
初诊症见:每日午后发热,体温38.5 ℃左右,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气短声低,无身目黄染,纳差,寐可,无厌油,口干口苦,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弦数。四诊合参辨证属气阴两虚证,治以养阴清热法,处方乐启生扶正清热方,每日1 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
2018年2月6日二诊:患者已无发热,神疲乏力较前缓解,右肋隐痛,久坐及运动后症状明显,偶有胃胀,嗳气后胀减,无反酸烧心、口干口苦,纳寐可,二便尚调。舌淡红,苔白,脉细弦。后在原方基础上进行调整,此后随诊至2021 年4月,患者未再发热,余症缓解,生活如常。
按语:患者发现肝癌时已无手术指征,行伽马刀及血管介入治疗,术后脾胃更为虚损,气血化生不足,且癌毒内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虚阳外越,故见反复发热,伴神疲乏力,消瘦,纳差,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辨证属气阴两虚发热,因此予以乐启生扶正清热方进行之劳,二诊时患者发热症状已愈,乏力及纳食较前明显好转,故对方剂进行调整,加用灵芝扶正固本,枸杞子补虚益精,苏木活血祛瘀、消肿定痛,蚤休清热解毒抗癌,百合养阴解郁。后随访未再发热,余症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是人体对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可引起体内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抵抗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但是过高或持续高热均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而肿瘤患者出现发热有多种情况,除了因肿瘤导致的发热之外,包括化疗、术后感染,这些原因也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因此当肿瘤患者出现发热时,应及时进行治疗,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