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疼痛药物治疗原则,以及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1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癌性疼痛的发病率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分期。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出现精神、食欲差、忧郁、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
癌性疼痛是指癌症及其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导致的疼痛,多为慢性,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据统计,大约四分之三的晚期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约45%是中重度疼痛,余下的30%则是剧烈疼痛。
癌性疼痛是患者一个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其疼痛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瘀结成块,癥瘕积聚引起的“不通则痛”,根据其疼痛剧烈,持续不休,痛有定处的特点,其性质属血瘀疼痛。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来自名老中医张士舜的癌痛方,能够活血行气、祛瘀止痛,对各系统肿瘤引起的癌性疼痛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方子组成是元胡、粟米壳、鼠妇、鸡矢藤、徐长卿、制乳香、制没药、川羌活、灵芝、核桃枝、甘草。
其中元胡,能够活血行气止痛,粟米壳中所含吗啡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两药合用共为君药。鼠妇破瘀消症止痛,鸡矢藤、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徐长卿、川羌祛风止痛,共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其止痛作用。灵芝、核桃枝提高免疫力为佐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这个方子是治疗癌痛的基础方,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在本方基础上,根据具体证型进行加减,如骨转移者加川断、杜仲、骨碎补等。
——付中华/文 河南省人民医院
癌痛是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部分肿瘤病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癌痛会给病人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是导致抑郁和死亡等不良结局的高风险因素。因此,癌痛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最为重要和常用的方法,规范、有效的药物治疗能够缓解80%~90% 癌症病人的疼痛症状。然而由于种种误区,很多癌痛患者或者家属谈“药”色变,对于癌痛药物避之不及,一味主张“忍忍就好了”的原则;加之麻醉精神类药品的严格管控,很多癌痛病人的状况并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缓解,甚至最后对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一击破癌痛治疗相关的知识误区。
误区一:止痛药物需要长期使用,有成瘾性
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机制一般是当药物浓度在人体内出现连续波峰时,患者容易出现欣快感(即情绪出现病态高涨的状况),反复多次之后就会产生依赖,最终引起成瘾。但针对癌痛,只要规范应用,成瘾的可能性极低,只有万分之四。国内癌痛诊疗规范对于阿片类止痛药的用量设置了起始剂量,关于确定用量和停止用药,均强调采用渐进式的方法。国内治疗癌痛的阿片类止痛药中,一般都是口服缓控释剂型。一方面,可以让患者体内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控制疼痛,另一方面,可避免明显的波峰波谷情况出现。
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后,经过医生评估,止痛药可以逐渐减量直至完全停用。伴随着癌症治疗进程,疼痛可能会减轻,此时止痛药也会慢慢减量直到停药。
误区二:止痛药物都是阿片类药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癌痛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应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除阿片类药物外,还有很多辅助镇痛药物,如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以及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对治疗癌痛有效,尤其对于阿片类药物反应差的疼痛控制至关重要。
误区三:止痛药物种类最好只使用一种,合用越多越不好
癌痛属于混合型疼痛,兼具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对于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应考虑联合使用辅助镇痛药物,以阿片类药物为基础,辅助镇痛药物以抗惊厥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为首选,必要时可增加非甾体类药物或类固醇激素。如果存在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应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地诺单抗、非甾体类药物、放射性核素等。实际治疗过程中应切实分析每个病人的癌痛诱因,并予以个体化治疗。
误区四:发生止痛药物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必须停药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一般是暂时性的或者可耐受的,无需过分担心。在阿片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增加锻炼与增加液体和纤维摄入量,同时可适当联合使用泻药(渗透性泻药或者刺激性泻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针对可能发生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通过5 ‐HT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等药物来治疗。
误区五:使用大量的止痛药物之后癌痛控制不佳,只能忍受
对于多数难治性癌痛患者,往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者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各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为难治性癌痛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常用的技术包括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神经毁损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等等。
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医护和患者只要“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就一定有机会能将癌痛一击即中。
“太痛苦了!这种感觉生不如死!”
一个患有鼻咽癌的小伙子,抱着自己的头直向墙上撞去……
癌痛,让一个年轻的癌症患者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癌痛是一场噩梦。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难捱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还有疾病带来的无休止的疼痛。
医学科普的广泛开展,让肿瘤病人逐渐认识新的诊治方法,但癌痛问题却是肿瘤病人的一个认识盲区。
认识癌痛
癌性疼痛是疼痛部位需要修复或调节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后引起的感觉,别名,癌痛。
晚期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在疼痛患者中,因各种原因使50%~80%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癌痛治疗和癌症治疗同等重要
大多数人都认为得了癌症就要承受疼痛,而没有意识到癌症和癌痛并不是一回事。其实癌痛是需要治疗的,而且是可以控制的。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疼痛并没有被重视。很多人无奈抗争着癌症、默默忍受着癌痛。
1、缓解当下疼痛,便于治疗,提高治愈机率
2、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减少疼痛程度
3、融洽家庭关系,减轻压力,便于社会活动
癌痛治疗可以让80-90%患者疼痛获得缓解
癌痛控制是癌症控制的4个重点项目之一。有关癌痛的治疗,以WHO“三阶梯镇痛原则”为基础的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药物治疗,80-90%的癌痛患者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缓解,而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措施。癌痛治疗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多模式综合镇痛”的趋势。
癌痛治疗的终极武器
什么是中枢靶控镇痛系统植入术?
中枢——是指将药物直接给到脊椎椎管内,吗啡可以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镇痛效果最强。
靶控——是指可以精确控制给药浓度,精确到每小时 0.1 毫升,在医生设置的给药剂量基础上,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通过给药装置自己增加用药剂量。
镇痛系统——包括植入脊髓椎管内的导管、埋在皮肤下面的导管、埋在腹部皮肤下的输液港(药物中转站)和外挂的给药装置,有的中枢靶控镇痛系统为全植入式,没有外挂的给药装置。
植入——是将导管和输液港埋植在椎管内和皮肤下。
适用于什么情况?
1、难治性、顽固性癌痛;
2、药物镇痛效果不佳或不能忍受药物不良反应;
3、神经阻滞或神经毁损无效或疼痛缓解程度不满意。
哪些患者不能用?
1、感染、发热患者;
2、穿刺部位皮肤破损或感染患者;
3、拟穿刺部位被肿瘤完全占据、无进针空间患者;
4、不能配合手术患者;
5、心脑肺合并症严重患者。;
镇痛后注意事项?
1、避免剧烈活动牵拉植入部位,以免镇痛系统移位或脱出;
2、避免感染,其他部位感染可能诱发中枢靶控镇痛系统植入部位感染;
3、全植入式给药装置需避免电磁干扰;
4、因为需要在家里长期佩戴,患者和家属需熟知相关护理知识,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保障安全有效的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