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癌症基金会,以及中国癌症发病率2022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孙梦圆 北京报道
“以结直肠癌为例,83%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我国现有的医疗资源紧缺,高风险人群依从性低,癌症早筛的关口前移到家庭,推广居家检测能够极大的提升高风险人群的依从度,有效的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才能推动高发癌症的早诊早治,降低死亡率,甚至降低发病率。”3月1日,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诺辉健康CEO朱叶青在华夏大健康™2022全国两会医疗医药产业研讨会上表示。
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华夏时报社于3月1日在京举办华夏大健康™2022全国两会医疗医药产业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行业相关部门领导、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行业资深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了医疗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问题与挑战,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早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已提出,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在朱叶青看来,这将癌症早筛提到了新的高度。而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疾病诊疗的成本也逐年增加。
“疾病预防关口一旦前移到无症状人群、高风险人群,就能够让更多人显著降低疾病治疗费用,特别是癌症晚期心理和财务沉重的诊治负担。这不仅是为个人减轻负担,提高生存率,同时也为家庭和社会减少了大量负担。”朱叶青说。
在他看来,疾病预防尚没有成为医院和医生的主要工作,医疗资源更重要的工作是治疗问诊的患者,还覆盖不到无症状人群或者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所以如何把疾病防治下沉到社区、家庭、甚至于个人,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朱叶青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一方面需要好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服务。诺辉健康一直用做药的严谨做癌症早筛产品的研发和合规,用消费品的视角为用户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疫情常态化下,居家检测和早筛得到迅速关注和认可,期待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能为癌症早筛行业的发展加速。
去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省份之间可以联合制定工作方案,逐步实现跨省域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前提下,对已纳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体系的医疗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予以认可,不再进行重复检查。
朱叶青认为,医院和医院以外医疗机构的检测机构结果互认,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在此之前看病换医院就要重新做检查,是一件非常复杂而繁琐的事情。新冠疫情以后,不同品牌的核酸检测报告支持互认,节省了不少时间。如果将一些常规的健康检测、体检报告,甚至于癌症筛查报告做到结果互认,能够大幅减少患者在医院就诊的时间,提升医院的效率,对整个医疗资源也是很好的节约。
国家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癌症诊治和筛查的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2022年高发地区重点癌种(其中包括结直肠癌、胃癌及宫颈癌)筛查率提高至不低于55%。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朱叶青指出,近年来生物技术、数字化技术、AI技术取得长足发展,这些技术不仅仅应用在一些常见的慢性病管理,对于癌症这样的疾病居家检测至少解决诊疗的一部分问题,在卫健委认证的机构里检测报告有更多的医生去认可,这样节省很多用户的时间,能够真正地把癌症这样一个死亡率、发病率高的,同时又是慢性的疾病很好地管理起来。
“健康管理应该从每个家庭做起,从居家做起,这样才能够真正完善国家疾病防御体系,真正通过好的技术和好的产品去改变更多人的生命轨迹,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朱叶青说。
见习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
11月17日—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浙江省癌症基金会、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健康中国,科普先行。中国肿瘤学科普大会作为今年CCO首个亮相的活动上演“首秀”。
作为我国肿瘤医学科普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盛会,今年的肿瘤学科普大会亮点纷呈。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学者、医护人员和患者代表等,共话肿瘤防治“防、筛、诊、治、康”相关话题。
“院士天团”面对面 抗癌新书发布 科普数字馆上线
权威接地气的科普“大餐”超级丰盛
肿瘤是不是传染病?药物越新效果就越好吗?肿瘤患者要不要吃得太好?术后几年复查最科学?
这些常在朋友圈、患者群刷屏的话题,在肿瘤学科普大会现场都有了答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主席樊代明,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詹启敏院士等为代表的“院士天团”,面对面解答患者在肿瘤防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把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
关注民众困惑,结合当下热点,送上肿瘤防治科普大餐,助推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是自2018年起每年CCO同期举办肿瘤学科普大会的初衷。在大会现场,这样亲民接地气的环节还有许多。名家讲坛中,国家健康科普专家陈小兵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妇瘤外科专家朱滔一一登场,述说肿瘤防治点滴。值得一提的是,名家讲坛还邀请一位特殊分享者胡帅帅。确诊乳腺癌后,她万念俱灰,如何走出阴影,涅槃重生?胡帅帅心路历程能给许多肿瘤患者无限的鼓励与启发。
在大会现场肿瘤科普优秀作品和书籍交相辉映,抗癌系列丛书《逢生(第五辑)》和《肿瘤知多少》(第二版)新书发布。《逢生(第五辑)》由樊代明主编,通过全国遴选、记录抗癌斗士的事迹佳作49篇,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感情,讲述一个个真挚而有生命力的抗癌故事,传递战癌新力量。
翻着新书,走在国博中心会场,你还会与全国首个肿瘤防治动漫形象“抗瘤君”不期而遇——这是现场的人气王。这个从全国400多个设计作品中胜出的“宝贝”憨态可掬,它在向所有人发出提醒:肿瘤可防可治。
今年的肿瘤学科普大会,数字化是高频词。你试过不翻专业书籍,不进入搜索页面,一键即可在手机端收录肿瘤防筛要点?全国首个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在大会上正式上线,为肿瘤防治打开了一片新世界。记者扫描二维码后,手机页面随即跳出人体造型界面,想了解哪个器官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点击进去即可实现畅快漫游。
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执行主席、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介绍,这是一个全时段在线、全癌种覆盖、全人群参与的肿瘤防治科普数字平台。浙江是数字化改革的先行省,中国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将作为2022CCO的成果永久落地杭州,结合高规格的大会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进一步提高科普水平、提升科普能力,推进常态化科普,实现更多社会人群受益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抓手。
据介绍,科普数字馆分期建设,一期建设围绕综合馆和十大高发癌种馆展开,以中国抗癌协会组织3131名专家综合53个瘤种精编的中国首部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为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涵盖了中国抗癌协会、浙江省首届肿瘤防治科普大赛的视频访谈、科普短片,既权威又有趣味性,让参观者看得懂、记得住、学得好。
如何“跨界”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
“多维整合”创新肿瘤防治科普方法
从抗癌系列丛书新书发布,到知名专家与场内场外听众全情互动;从中国肿瘤核心科普知识名家解读,到战略合作媒体签约,共筑基层百姓肿瘤科普防治知识网……今年的肿瘤学科普大会,处处体现“多维整合”。
这里有着时间和空间的整合,医务人员跨越千重山,播撒健康的种子。大会纪录片《初心》带领与会人员重温了让人热血沸腾的使命之旅——今年4月16日,浙江省肿瘤医院接过CCO承办的旗帜,2022CCO正式进入“杭州时间”;“红船领航 健康强国”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科普行动率先在嘉兴南湖启航,奔赴全国,青海、四川、福建、湖北、黑龙江……200多个日夜,几万公里行程,数百位专家学者医护人员一直在路上。全国300余家媒体平台立体传播,科普行动覆盖人群超2亿。
让肿瘤防治科普离群众近一点、再近一点,医生专家科普的深度与媒体宣传的广度,这两者整合至关重要。大型融媒体科普作品“大咖来了”,集聚院士和顶尖专家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报、网、端、屏全媒体平台输出权威的肿瘤防治理念和知识,形成现象级圈粉效应;“大咖辟谣”“浙里话健康”等系列科普作品“登陆”学习强国,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百村千户万人”癌症早筛公益活动,41天21场次为8100名群众提供免费筛查;“肿瘤防治科普”地铁专列11月份正式发车,让科普知识就在市民身边……一系列独具浙江特色的创新活动及宣传推广,把肿瘤防治科普推上了一个新高度,让肿瘤防治知识入脑入心,群众防癌抗癌意识显著增强。
另一方面,大会所生产的科普内容是“我想说的”“你想听的”的整合。肿瘤学科普大会以百姓视角进行深度挖掘,中国抗癌协会专家围绕CACA指南的核心观点、知识,协会梳理我国肿瘤防治的核心科普观点,配以漫画创作,编写发布《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2)》,为广大公众患者提供权威防癌抗癌指导,并启动全国推广公益行动,给社会力量,助患者前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动中国抗癌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涉及11个癌种及诊疗方式的科普基地327家,免费发放图书15万余册。
肿瘤防治科普如何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这更需要整合科普需求与人才培养,建立一个人才蓄水池。在本次大会上,肿瘤科普训练营开课,与会科普专家针对肺癌、乳腺癌、肝癌、肿瘤早筛、肿瘤康复等不同专业领域开展专题科普班,培养挖掘更多的肿瘤防治科普人才。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依托中国肿瘤学科普大会整合构建的肿瘤防治科普立体平台,肿瘤防治科普事业,跨越诊室、实验室、大会的边界,让优质科普内容抵达更广阔人群,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