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统计数据2022(新冠癌症患者痊愈辟谣)

2023-11-12 15:07:16
骨肿瘤最新治疗方法 > 肿瘤治疗方法 > 中国癌症统计数据2022(新冠癌症患者痊愈辟谣)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癌症统计数据2022,以及新冠癌症患者痊愈辟谣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我国平均每分钟有2.5人死于慢阻肺,慢病防治还有这些短板要补

根据“健康中国”总体规划目标,到203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要达到79岁。而实现该目标的一大前提,是有效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生在30到70岁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过早死亡率是指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亡的概率。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1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5.3%,这意味着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于四类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为15.3%。

慢性病的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还会带来多病共存现象,并增加居民部门的经济负担。一份近日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显示,目前,我国3/4的老年人患≥1种慢性病。

同时,相比于一般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调节力不足,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时期发生感染的风险更大,且感染后转变为重症或发生死亡的比例也会显著提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慢病防治”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成为医疗卫生领域代表委员们聚焦的重要议题,他们从“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慢病体系建设”“完善国家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等视角,给出具体措施意见。

无独有偶,也就在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官网于6日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根据该文件,“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是今年国家卫健委牵头推进的重点工作。

慢阻肺病”再引关注

从新冠到甲流,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包括了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下称“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但由于公众知晓率低,诊断治疗不足、不规范,延误早期干预时机等多重因素,长期以来,慢阻肺为国内第三大致死性疾病。

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曾在去年9月底的一场公开论坛上揭示过一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因为慢阻肺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死亡率及疾病负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由于慢阻肺患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肺功能检查是目前检测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也被称为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这也就需要慢阻肺的首诊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健康管理、疾病监测能力,并且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开展相关培训。

“但就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基层村医室或者乡镇卫生院都缺乏肺功能诊疗相关仪器。此外,包括相应的诊疗场地、资金、当地百姓的疾病认知和健康理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短板,不利于慢阻肺病的早诊早治。”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近日在一场由人民网主办的2023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上如是称。

张伟建议,一方面,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乡村基层设备、药品、人才等短缺的情况,并同时加强基础医务工作者学习、掌握并应用相关指南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国家药品集采等,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让有需求的患者能够用得起、用得上;此外,加强对乡村居民的健康科普工作,提高健康素养。

近年来,在应对新冠及流感等病毒流行的过程中,基层在呼吸道传染病筛查和基本诊疗的应对能力上不断提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认为,这或可为慢阻肺等呼吸道慢性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他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呼吁,以慢阻肺病、哮喘等呼吸慢病为核心,以流感及新冠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为对标,建立基层呼吸病专区。

除了要让慢阻肺治疗在基层可及,也有代表委员认为,更要防患于未然,在慢阻肺的“早预防”上下功夫,即提高相关疫苗的接种率。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提出,针对我国传染病环境以及人群特征的新特点,需要优化国家免疫规划。

缪小平分析称,当前,我国免疫规划以0~6岁儿童为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慢病患病率的增加,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成为免疫规划的重要目标人群。我国现行的免疫规划范围较窄,尚未有效覆盖脆弱人群,这可能成为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漏洞。另外,部分常规疫苗尚未纳入免疫规划,如流感疫苗等常规疫苗在大多数国家已经被纳入国家免疫项目,但我国仍将其划为“二类苗”,靠群众根据自身需要自费接种,且价格通常较为昂贵,这使得多数有接种需要但收入有限的群众“望而却步”。

缪小平对此建议,要进一步丰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同时,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用人群,除儿童外,还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妇女、慢性病患者和低收入者,巩固人群免疫屏障。

扩大慢病数据共享

“多种慢性病在人体中往往会形成共病模式,进而累积影响到病程进展,随着慢性病病种数目的增加和患病的年轻化趋势,我国亟需推进更为全面、动态的慢性病共病研究工作,但由于数据限制,很多高校和医疗机构相关研究性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一名公卫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

“数据孤岛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霍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带来一份《关于完善我国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的提案》,他认为“数据孤岛”是目前国家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不同主体,如医疗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医疗公司等对信息化的不同需求,各类数据依然被封存在不同的系统中,缺乏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的浪费。”

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是指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的医疗和流行病学数据,建立一个动态的、完整的、准确的疾病数据库,以反映人群中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疾病发展规律、治疗效果等信息。这样的系统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我国完善重大疾病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工作尚属初步阶段。

霍勇对此建议,制定专病数据集标准并建立国家级重大慢病专病数据库。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优先选择影响国民健康的部分重大慢病,建立国家级的重大疾病专病数据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系统和规模化地收集专病信息。

为破除数据流通壁垒,霍勇还提出,应由政府主导梳理和完善健康医疗数据目录,将大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分地域和分专业的编制。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解决整合数据平台中的技术壁垒、行政阻碍。多方共同制定专病数据库的管理规范,规定各方义务和权利。

网传“西藏10名新冠肺炎患者使用藏药的全部治愈出院”?不实

新京报讯 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官方微博消息,近日,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的“西藏10名新冠肺炎患者使用藏药全部治愈出院”信息,经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核实,该网传信息不实。

提醒广大网友要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通过官方途径获取信息,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编辑 陈艳婷

最新!一线城市癌症数据出炉!这5种癌最常见,预防可以这样做→

近期,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正式发布了《2022北京肿瘤登记年报》(以下简称《年报》)。谁是北京市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有什么特点?

01 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

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①每天百余人确诊患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增长明显

《年报》显示,2019年北京市恶性肿瘤新发例数为58234例,这相当于北京每天有159位居民确诊患癌,发病率为419.97/10万,10年间年均变化百分比为2.54%,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甲状腺癌和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长较为明显。

②肿瘤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死亡例数为27350例,死亡率为197.24/10万,10年间年均变化百分比为-1.42%,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与甲状腺癌和结直肠癌占比增高、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增强、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等肿瘤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有关。但恶性肿瘤仍是北京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仍在不断加重,制定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仍是当务之急。

02 北京市癌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①男性癌症发病率低于女性,但死亡率高于女性

从性别上来看,男性发病率(414.40/10万)略低于女性(425.48/10万),但男性死亡率(235.01/10万)高于女性(159.89/10万),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②无论男女,肺癌都是“头号杀手”数据显示,男性发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其中甲状腺癌由2018年的第6位和上升至2019年的第4位。女性发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和子宫体癌,与上一年度相比发病顺位前5位没有变化。

恶性肿瘤死亡无论男性和女性首位均为肺癌,其次是结直肠癌。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第3至5位分别为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女性分别为乳腺癌、胰腺癌和胃癌。

03 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

发病和死亡存在地区差异

①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

北京市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自20至24岁由于甲状腺癌的拉升开始上升,于80至84岁达到高峰;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自40至44岁开始上升,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与上一年度相同。②城区发病率高于郊区从地域分布看,北京市城区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郊区,但死亡率低于郊区。

04 癌症也是一种可控的慢性病,预防有“秘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作为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日常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行为方式、病菌感染和自身代谢等因素均会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除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外,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措施,将癌症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会极大降低癌症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重视癌症的早期筛查。比如,胸部低剂量CT可以筛查肺癌;B超和甲胎蛋白可以筛查肝癌;乳腺B超和钼靶可以筛查乳腺癌;胃镜可以筛查胃癌和食管癌;HPV和TCT可以筛查宫颈癌等。

针对居民高发癌症,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癌症防控措施和癌症筛查惠民工程,涉及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居民可咨询居住地所属社区,了解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的相关事项。真正预防癌症的秘诀就藏在你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希望大家都能做好预防,给自己的健康留出更多的时间。注:肿瘤登记数据一般于3年后发布,依据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的肿瘤登记原则,肿瘤发病病例需要与死亡和随访资料核对以补充信息,因此本年度发布的数据为2019年北京市肿瘤登记数据。

资料:科普中国

编辑:杨丽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29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