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广东的老吴,前段时间总感觉腹部胀痛,大便也不规律,腹泻便秘反复,一开始老吴还不在意,以为是自己平时饮食不注意导致,然而直到最近开始频繁出现便血的情况,老吴才深感不妙,急忙到医院检查。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老吴最终被确诊为肠癌。面对老吴的疑惑,医生感叹:近几年,被确诊为肠癌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人忽视肠镜早筛,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才来医院就医,往往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男性:腹痛可能是膀胱癌、结肠癌等。女性:可能是子宫癌、卵巢癌。
以上几种异常,能及时发现的人很幸运,但是要把它和肠炎、痔疮等情况区分开,不要主观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肠镜,平时肠道蠕动慢,办公时间过长,还喜欢吃油炸的肉食和饮酒,都会增加自己的风险。
这些人该做肠镜
总的原则就是,如果能根治性手术切除,就要毫不犹豫的选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不能破裂,完整的切除,是目前降低复发转移的最重要原则。至于是选择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微创手术,只要有把握肿瘤不破裂,完整切除的原则就可以。内镜下切除,由于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生长方式多样,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内镜下不容易根治性切除,并且并发症发生率高(出血、穿孔),故不常规推荐。
如果看到大便的某一侧出现异常的凹陷,也可能是肿瘤在肠道内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对食物的残渣造成了压迫,从而形成了凹陷。如果每次都会发现大便有一定的凹陷,也要及时引起重视,必要时筛查肠癌。
胰腺,是人体内仅次于肝脏的大型腺体,是胃后方的一块三角形组织,虽然看起来不太起眼,但例如激素分泌调节,消化酶产出等,都需要依靠胰腺的参与。并且也正因为胰腺的位置隐蔽偏后,一旦出现癌变,后果不堪设想。
发现血便后小苏稍微收敛了一点,减少了吃夜宵的次数,不过还是喜欢吃外卖、吃肉。过了一段时间,小苏发现自己还是有血便,有时还会肚子痛。同学都说他变瘦了,看起来像生了什么大病,听了这话,小苏决定到医院查一查。
“手术+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对于初诊发现肿瘤较大侵犯重要血管或脏器不能根治手术切除或者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一般不考虑手术切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取到病理,明确性质,并做基因检查,给予药物治疗。通过治疗后,如果有手术机会,则考虑积极手术切除。
广东人喜欢吃红肉,而红肉含有较高的血红铁素,该物质已被证实可在人体形成亚硝基化合物,促进肠癌发生。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朋友认为长期便秘会增加肠癌的风险。他们认为,便秘会增加肠道和致癌物的接触时间,而且干结粪便会和肠道发生摩擦,长期的物理刺激就会诱发炎症反应,从而增加肠癌的风险。
因此,为了预防肠癌,我们应该注意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方式,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与此同时,平时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腌制或者熏烤的食物,尽量吃一些新鲜的食物。
接下来郑女士将进行规范治疗,根据她的情况,医生制定了先化疗后手术的策略,决定等到肿瘤小一点后再把她摘除。郑女士自从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一直很焦虑,她害怕自己活不久,就害怕活着但是会失去肛门,从一个话痨突然变成“哑巴”。
因为肠癌刚开始并不是癌,可能是炎症,也有可能是息肉,在长期的刺激下才增加了癌变的风险,最后诱发肿瘤。
手术治疗原则:手术目标是尽量争取完整切除(R0切除)。如果初次手术不能完整切除,预计再次手术难度低且风险可以控制,不会造成主要功能脏器损伤的患者,可以考虑二次手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应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GIST 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除非有明确的淋巴结转移迹象,一般情况下不必行常规清扫,但是有明显肿大淋巴结,术中一并切除。
如果是下腹部硬块,可能是大肠癌、结肠癌,一般除了肿块还会伴随着大便异常、发热、消化不良、贫血的症状;如果是右腹部有肿块,那可能是肝癌、胆囊癌,常伴随着黄疸、食欲不振的症状。
长按/扫码关注我
长按/扫码关注我
❷定期体检:
总之,对抗癌症要修炼自身,包括肉体和精神,营养好、心态好都很重要,癌症从来不是被饿死的,医学手段和免疫细胞才能将其消灭。不过,比起治疗它,更希望大家能重视预防,不要让癌症找上自己。
❶排便困难:
是肉瘤的一种
根据临床的数据来看,胰腺癌确诊后的五年生存率,仅仅只有10%左右,在众多癌症中是预后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这也是它被称为“癌中之王”的主要原因。
肠癌发生前,身体5个症状会暗示
可以说,恶性肿瘤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它的转移性,一旦某处癌细胞发生转移,那就会累及全身各处,所以恶性晚期癌症患者难救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近期突然出现莫名的腹痛,背痛的情况。
便血现象大多是由直肠恶性肿瘤发生破溃、感染引起的,部分患者便血是由于排便时,粪便摩擦肿瘤表面组织,导致局部破溃出血。
辅助治疗剂量和时限:
提醒大家,治疗和调养期间,不要吃太多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鸡蛋和牛奶要限量,肥肉不能敞开膀子吃。重口味的食物能不吃就不吃,不要用咸菜就稀饭,可以做一些凉拌蔬菜或清炒蔬菜。腐烂的、不新鲜的食物不要吃,购买当季果蔬烹饪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