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元今年9岁了,平时特别活泼好动,爱跟好朋友们一起去公园踢足球或打乒乓球。由于小元的性格开朗为人也比较仗义,同学们和邻居朋友们平时也爱他一起疯闹。昨天小元跟往常一样吃了晚饭后和邻居好友们一起去附近公园玩耍,可是没玩多久的时间,他突然感觉头疼,感觉有一瞬间好像晕眩看不见了,但是很快又恢复正常了。于是小元并没有当一回事,继续和朋友们玩耍着。
如同其他肿瘤(疾病)一样,胶质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有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例如手机的使用,可能与胶质瘤的产生相关。但是,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要知道脑胶质瘤在早期的时候其实病症是非常隐匿的,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不同的位置会有一些些不同的症状表现。而大部分早期患者都会出现头痛的症状,有些患者在早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只是普通的头痛,自己缓缓就好了,不会想到患上肿瘤可能。
据统计,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左右,约3/4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不足5%。
术后脑膜可反应性强化,为薄而光滑的线状影;肿瘤复发及残留为厚薄不均分叶状强化灶
1)CT:鞍上池前部圆形、椭圆形肿块,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囊变坏死。瘤卒中时瘤出血,呈高密度出血区或低密度水肿区。
提到胶质瘤,可能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但是如果提到脑癌,估计大家都会闻之色变。胶质瘤,它就是脑癌中发病率最高的那一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一。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治之症。种种迹象表明胶质瘤很可怕,预后极差。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胶质瘤就是不治之症呢?
1. 胶质瘤是不治之症吗?
2. 儿童胶质瘤和成人胶质瘤一样吗?
3. 胶质瘤患者复查注意事项
建议患者在传统治疗方式下联合使用微生态疗法,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提升治疗效果,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可将癌症复发转移几率降低到3%以下,同时减少放化疗所产生的副作用。
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22例放疗后复发患者使用不同药物(亚硝脲类或铂类)的化疗效果。观察到中等比率(10%)的放射反应,而18%的病例出现临床改善。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癌症病人结合禾-存-硒,硒被称为抗癌之王,可以阻断癌细胞的能量供应,诱导癌细胞凋亡,是癌细胞强有力的抑制剂,200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可硒是抑癌剂,这是美国政府对硒能抑癌的正式医学声明。
脉络丛肿瘤
可惜,美好的生活戛然而止。2009年开始,陈女士频繁感到头痛、出现呕吐、视力也大不如前。着急的她赶到医院一检查,核磁共振提示:大脑左侧有一个4×6厘米的脑胶质瘤。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影像表现
而光动力靶向治疗,正是利用该原理,在肿瘤部位注入特殊的光敏剂,这种光敏剂对特异性激光敏感,激光能量激活光敏剂会把肿瘤细胞给“炸”了。所谓“靶向”,正是因为激光在光敏剂的作用下,能够精准找到肿瘤细胞。
光动力疗法因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有免疫增强作用而备受关注,目前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已成为脑胶质瘤标准治疗方法之一。
胡韶山教授总结,光动力疗法有三大优势:杀瘤——细胞杀伤作用;饿瘤——微循环损伤作用;防瘤——免疫增强作用。
不同类型的胶质瘤的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具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判断选择采用哪种方式会对患者比较适合。
弥漫性内源性脑干神经胶质瘤是不可能切除的,只有在放置分流器以缓解症状的情况下,手术入路才是合理的。通常认为成人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弥漫性浸润性非强化病变,增大脑干,不需要活检,因为活检的风险/效益比不理想。一项前瞻性研究,包括46名怀疑脑干胶质瘤的成人患者,比较了常规MRI术前诊断与立体定向活检获得的组织学结果。在26例MRI推定为低级别病变的患者中,组织学评估发现27%的患者为高级别胶质瘤,以及不同类型的肿瘤,如转移(23%的病例)和淋巴瘤(7%的病例)。另一项研究估计,在110例伴有脑干病变的成人患者中,术前MRI鉴别低级别肿瘤的敏感度为41%。
星形细胞的肿瘤
随后,刘先生正式住进了避光病房,光敏剂静点、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一应俱全。2020年7月30日,胡韶山教授为刘先生做了全麻下大脑病损切除术、光动力治疗术,手术整整历时6个小时,果然,新的病理诊断为脑胶质母细胞瘤Ⅳ级。
除此之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一项临床上已普及的检测技术。这一技术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固相支持物上,将酶标抗原或抗体加入抗原抗体复合物中,通过底物使酶显色来达到检测目的。“不同的研究人员会采用不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策略,如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及嵌合抗体来开发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盒。”张晓东介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仅适用于对单一分析物的测定,在多个分析物同时存在时,同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因此,化疗对成人弥漫性脑干胶质瘤的疗效尚未证实,目前尚不能推荐辅助化疗。此外,化疗对复发的有效性还没有定论,尽管一些患者明显受益,要么临床和放射学上有明显改善,要么临床上有孤立的改善,而放射学上没有反应。
为此,肿瘤的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肿瘤标志物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易行且对人体伤害较小的方法,自1846年本-周蛋白被发现并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以来,众多后续发现的肿瘤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筛查、诊断、预后评估、疗效监测、复发预测等环节。”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晓东表示,虽然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稳定性还做不到那么完美,但它的确是辅助临床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