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脑膜瘤和胶质瘤的区别)

2023-05-25 09:05:21
骨肿瘤最新治疗方法 > 肿瘤治疗方法 > 胶质瘤(脑膜瘤和胶质瘤的区别)

右侧顶叶区混杂信号占位,T1、T2 内部条样低信号影,血管留空信号;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内部信号欠均匀,内见强化迂曲血管影。

脑膜瘤(meningitoma)为最常见的脑外非胶质原发肿瘤;生长缓慢,多见于中年人;90%~95% 为良性,占颅内肿瘤的 13.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 45 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为 2:1

1、脑膜皮型脑膜瘤(Ⅰ)

2、纤维型(成纤维型)脑膜瘤(Ⅰ)

3、过渡型(混合型)脑膜瘤(Ⅰ)

4、沙粒型脑膜瘤(Ⅰ)

5、血管瘤型脑膜瘤(Ⅰ)

6、微囊型脑膜瘤(Ⅰ)

7、分泌型脑膜瘤(Ⅰ)

8、富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Ⅰ)

9、移行型脑膜瘤(Ⅰ)

10、透明细胞型脑膜瘤(Ⅱ)

11、脊索瘤样型脑膜瘤(Ⅱ)

12、非典型脑膜瘤(Ⅱ)

13、乳头状瘤型脑膜瘤(Ⅲ)

14、横纹肌样型脑膜瘤(Ⅲ)

15、间变性(恶性)脑膜瘤(Ⅲ)

1. 平片

2. CT 扫描

1)CT 平扫见类圆形稍高密度边缘清楚具有脑外病变特征的肿块(脑外病变见第二章第三节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4)增强扫描肿瘤多呈均匀一致性中度增强,瘤周水肿程度不一,占位效应明显。

3. MRI 特征

血管外皮瘤又称为孤立性纤维瘤,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较罕见,国内报道较少;中年人多见,WHOII 级,相对恶性。呈不规则分叶状,囊变、坏死、出血多见,瘤旁水肿明显,骨板可见溶骨性破坏。常累及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膜窦,多窄基底相连。最早报道于 1996,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 SFT 多源于脑 膜;2007 年 WHOCNS 将其列入脑膜肿瘤中间叶肿瘤中的一类,将其认为脑膜瘤亚型;2016 年 WHOCNS 将其 及血管周细胞瘤一同归为间叶组织来源、非脑膜上皮性肿瘤

脑膜瘤

行为改变

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有关。

综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法宝。

局部症状

    胶质瘤与脑膜瘤的区别

但这两种诊断方式单独使用的诊断准确性较低。常规增强MRI通常也可以确诊脑膜瘤,但无法预测该脑膜瘤的病理分级或是生长潜力。在脑膜瘤的监测中,也越来越需要用先进MRI成像技术与核医学技术。

患者经常抱怨容易疲劳,或者是精疲力竭,但其家人或是同事可能发现患者的日常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如不能专心做事情、或是做事提不起兴趣、容易健忘、认知方面有所受损、对待人或事的态度变得冷漠、在完成任务时常疏忽大意、犹豫不决、拖拉或运动迟缓。

颅内脑膜瘤是起源于颅内蛛网膜细胞,是颅内仅次于胶质瘤的第二大发病率的肿瘤,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最常见与大脑凸面,其次是矢状窦旁、蝶骨嵴等部位,根据部位不同。目前脑膜瘤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有关的因素包括外伤、病毒感染、放射线、家族史及激素生长因子受体等。

胶质瘤

大多数脑膜瘤为良性,恶性脑膜瘤相对较少。而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则因肿瘤类型和分级而异,其中高级胶质瘤具有较高的恶性风险。

(一)创伤

癫痫发作

脑膜瘤应与脑胶质瘤、癫痫、脑寄生虫病、转移性颅内肿瘤等相鉴别。CT及MRI检查、脑血管造影、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是重要的鉴别方法。脑膜瘤是属于一种常见颅内良性肿瘤,一般都是可以手术治愈的,胶质瘤是恶性肿瘤,但可以分为低度恶性或者高度恶性等分级。要是低度恶性的话可以考虑手术,高度恶性的话就没有手术的意义。脑膜瘤也要注意与脑膜转移瘤相鉴别,主要须看有无全身它处病灶,如果有,就要高度怀疑转移,如果没有瘤子生长速度慢,需要考虑脑膜瘤。

(二)病毒感染

外科手术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其好发部位与蛛网膜纤毛分布情况相平行,多分布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和小脑幕等部位;恶性脑膜瘤的生长特性、细胞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增强: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流空血管影可见明显强化,少数病灶可见「脑膜尾「征及瘤周可见供血血管影

(四) 基因、遗传因素、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

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南院二楼 神经科诊区 脑血管专病门诊

下载放射沙龙app,获取更多影像科学习资料,更多学习视频等着你哦

这时候,病人病情可以迅速恶化,甚至在短期内发生昏迷或者出现脑疝。

肿瘤生长呈膨胀性,脑组织未受到浸润,在产生麻痹性症状之前,先有刺激性症状出现。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16 | 评论:0